|
|
|
中部六省理性走近 合力謀求中部崛起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9日 09:20 中國經濟時報
地方經濟半月談 王海坤 近半個月來,中部六省的一致“動作”引來多方關注,9月18日至20日,中部六省省委書記、省長首度齊聚鄭州,出席中部論壇鄭州會議,共謀“中部崛起”發展大計。據說,與會六省還達成了一系列的共識:共同推進中部在規劃、項目、產業、企業、資源等方面的聯動;逐步推進各領域的合作,近期可從互補性強、關聯性大的基礎設施、資源、旅游合作做起;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產業協作體系,在分工協作基礎上更好地體現區域合作的功能互補,避免區域內惡性競爭…… 緊接著,9月25日,第一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在長沙拉開帷幕,這一次,中部六省又是無一虛席,媒體評論此舉不僅是落實中央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更是國家八部門和中部六省份在聯手搭建“中部崛起”的投資貿易平臺,是中部六省交流、合作的實質性動作。 這似乎一改過去人們印象里中部各省“諸侯紛爭、狼煙四起”的局面,特別“中部崛起”戰略剛“出爐”那會兒,中部六省是一片“喊殺聲”,為爭做“中部崛起”的龍頭省份,湖南全力打造“長株潭都市圈”,并把自己作為珠三角、長三角、武漢城市群三大經濟圈中間的一個新生經濟聯合體來定位,凸顯自身不可替代的位置;湖北則宣布,“武漢都市圈”建設正式啟動,并且一再強調,自己有望成為中國內地第四經濟增長極;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發力強勁,嘔心瀝血要打造一個“新中原”;安徽則高調規劃“沿江產業帶”,把其中最重的棋子落在了馬鞍山、蕪湖、銅陵,人稱“馬蕪銅”城市群。據說,當時安徽此舉目的是為了凸顯該省的“工業化”…… 時隔不到兩年,六省竟然開始聯袂“行走”,而且動作如此之大,有關人士稱,這與今年4月為落實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精神、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直接相關。該《意見》在醞釀兩年后正式提出將中部地區建設成為中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并逐步解決中部地區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這無疑給了中部六省新的壓力。《意見》剛出臺,便有人預見,2006年將成為中部崛起政策全面實施的關鍵之年,中部地區在面臨壓力的同時也迎來了大發展時期。但是,也有專家指出,中部地區經濟發展存在諸多“軟肋”,如經濟體制比較“僵”,工業產品結構趨“同”,對外開放程度“低”等,外加上六省各自為政,“紛爭”不斷,這些必將制約新形勢下的“中部崛起”。 其實,中部六省也同時意識到必須改變現狀,破除“軟肋”及不和諧的因素,要完成中央提出的幾大基地建設及建成綜合交通運輸樞紐的任務就必須加強各省間的緊密合作,要形成中部六省的聯動。 實際上,學界早有聲音認為,“中部崛起”最重要的環節就在于如何促進中部六省間的合作,從而打造中部經濟“增長極”,而現實的情形卻是,無論是長三角還是珠三角都在通過“泛長三角”、“泛珠三角”的概念向中部滲透,就連環渤海經濟圈也將山西納入輻射范圍,但中部六省之間形成合力的內在驅動力卻不足。但是,明眼人都不難看出,中部六省不僅在區位上有著十分明顯的優勢,承東啟西、輻射八方,在全國板塊經濟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部有理由通過打破區域間的“行政”分割,形成合力,來實現“中部崛起”。 正像最近安徽省某領導說的那樣,安徽與其他中部各省之間有著相近或相同的產業結構,發展也基本處于同一層面,雙方有競爭的一面,但主要應是合作共贏。這種合作共贏體現在旅游資源共享、交通網絡對接、產業布局互補、淮河綜合治理以及沿江城市群的優化組合等諸多方面…… 看來,作為同一個經濟板塊,中部各省從本質上有著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愿望,時下,六省顯然已經明晰了這非常重要的一點。而近半個月間六省的一致“動作”也證實了六省間的深度合作已經啟動,并且將進入嶄新的階段。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