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罕見干旱 我國在西南"紅層"地區打井"解渴"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9月07日 16:04 新華網 | |||||||||
新華網北京9月7日電(記者韓潔)今年5月以來,我國西南地區遭遇了罕見的持續干旱,造成川、渝兩省市1800多萬人飲用水困難。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孟憲來6日表示,將加大在我國四川、重慶、云南等西南省區“紅層”地區的找水力度,解決當地面臨的飲用水困難。 孟憲來在此間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截至今年7月,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和四川省政
根據2004年5月中國地質調查局與四川省人民政府簽署的實施四川“紅層”丘陵地區地下水打井工程協議,雙方共同出資投入5720萬元,計劃用4年時間在四川省105個區縣打井100余萬眼,解決當地400萬人的飲用水困難。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部主任殷躍平介紹,所謂“紅層”,地質上泛指距今一億多年前的侏羅紀—白堊紀時期形成的陸相砂泥巖地層,因呈紅色而得名。地質勘探表明,淺表侏羅紀—白堊紀“紅層”經過風化作用,形成裂隙系統不發育,地下水不易儲存的表面蓋層,因此大多“紅層”地區被劃分為貧水區,生態環境相對脆弱。 據了解,四川省是中國“紅層”分布最廣、類型最特殊的地區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東部的資陽、南充、廣安、自貢等17個市105個區縣,面積達11.8萬平方千米(公里)。雖然該地區降雨量豐富,但因其表層涵養能力極差,致使嚴重缺水人口達400萬,并有近2000萬人亟待改善飲用水條件。 2001年,中國地質調查局率先在四川“紅層”丘陵地區進行調查和研究,終于找出了“紅層”地下水的形成和富集規律,證明在“紅層”地下15米至30米深處,分布有水量不大、埋藏不深,易于開采,水質良好的飲用水,對于解決百姓人畜飲用的分散供水,具有簡便、經濟的實際意義。 殷躍平說,實踐證明,在今年連續100多天干旱的極端條件下,四川省77萬眼“紅層”地區水井中,95%以上仍能保證正常供水,創造了水文地質的奇跡。 他透露說,鑒于今年四川和重慶等地遭遇的嚴重干旱,兩地政府均已決定追加投資增加在“紅層”地區的打井數量,其中重慶市計劃增加70萬眼井,解決300多萬人的飲水需求。(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