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部分降價藥品從貨架上消失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9月07日 05:23 深圳新聞網-深圳特區報

  市民:眼看著降價的藥品沒了廠家:沒賺頭的藥品只好停產

  部分降價藥品從貨架上消失

  業界呼吁:加快醫療體制改革步伐,減輕百姓藥品消費負擔

  【本報訊】(記者饒潔)8月28日起,國家發改委調整了99種抗微生物藥品的零售價格,共涉及400多個劑型規格,平均降價幅度30%。連日來,記者走訪了深圳部分醫院、藥店發現,雖然我市大多數醫療機構如期執行了新價格,但降價藥有斷貨隱患:部分降價藥在藥店被下架。更有藥店藥師告訴記者說,幾乎每次調價后都會出現降價藥品“消失”現象。

  藥店:

藥品降價后進不到貨

  近日,家住香蜜三村的方阿姨腸胃不適,本想去藥店買一盒紅霉素腸溶片(125mg24片),可是在附近幾家藥店都沒有買到。紅霉素腸溶片此次被列入限價名單,最高零售限價4.8元。方阿姨有些不滿,國家對藥品進行了限價,但藥店不銷售,消費者買不到藥,降價又有什么意義!

  “進價都4.30元,可發改委限價是3.9元,賠本的買賣怎么做?”深圳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連鎖藥店藥師講的是規格150mg×10粒的利巴韋林膠囊。他稱,利巴韋林是臨床常用抗病毒藥物,藥店賣5.10元,銷售量還可以。但按這次規定的最高零售價3.9元執行,肯定是虧本,目前藥店已和供貨商協調,要求降低進貨價,要是供貨商不愿意,那我們只好改賣別的品種。

  不僅藥店,在我市部分醫院,也出現降價藥斷貨情況。“今天我們查了藥房,頭孢拉定、頭孢氨芐膠囊根本進不到貨,治療咽喉炎的乙酰螺旋霉素庫房里還有貨,但之后能不能進到貨就不知道了”,昨日,深圳市中醫院藥劑科有關人士無奈地告訴記者,“很有可能下次去進貨時,供貨商就停止供貨了”。他更透露,“幾乎每次調價后都會出現這種情況”。

  藥企:產品沒利潤只好停產

  對于部分降價藥斷貨,記者昨日致電廣州某生產抗生素的專業化制藥企業,其信息部負責人坦言,“頭孢氨芐、頭孢拉定確實沒辦法賣了,出廠價就高于限價。”據他透露,去年到今年,國家各種降價令已到企業損失1500萬元左右。醫藥制造企業已沒有多少利潤可言。

  藥廠自然要遵循價格規律,不賺錢不生產,倒無可厚非,不可否認有部分斷貨藥品因定價規則一刀切而出現成本高于限價現象。但這不代表事情的全部。“有些抗生素類藥品利潤空間原本就不高,降價后更沒賺頭,在以藥養醫體制下,醫生就沒了積極性,這類藥品自然會在醫院被淘汰”,深圳一制藥企業市場部人士這樣告訴記者。他談到,一種藥品的流通路線是:藥廠—全國總代理—大地區代理—省級代理—地市級代理—醫藥代表—醫院藥事委員會—藥房—醫生。“藥品降價后,中間環節費用相應要壓縮,醫藥代表推銷積極性就小了,醫生開方后得到的利潤也少了,藥品銷量就慢慢萎縮,直至消失”。目前我國超過80%的藥品通過醫院銷售,尤其是抗生素藥品,進不了醫院,生產就沒有多大意義。

  最近國家藥監局一退休官員也向媒體披露高

藥價內幕:目前,國家規定醫院在購進藥價上加價15%賣給患者。這是所謂的“明扣”。實際上,私下里藥廠要給醫院至少三成以上“暗扣”。這正是醫院喜歡高價藥的原因。因此,類似青霉素、阿莫西林這類價格低廉的抗生素難以得到大醫院青睞,原因正在于此。

  患者:“消失”藥品變臉加價

  另一方面,有些降價藥也并非真的就此“消失”。在深圳某醫院門診部,一位在取藥的張先生告訴記者,他常服用青島某制藥廠生產的一種快胃片,以前是瓶裝60粒,價格9元多,可以吃10次。后來,這種規格的快胃片在市場找不到了,換成壓縮片,一盒24粒,價格14元多,只能支持8次口服量。在他看來,改換藥品包裝和規格,意味著變相加價。

  有些藥品消失,并不是藥廠不再生產,而是玩起“改頭換面”伎倆:如將注射劑改成片劑、膠囊等;藥還是原來的藥,審批時換個商品名,稱為“新藥”;有些藥原來用的是塑料小袋包裝,改成鋁箔片,或添加少許無關緊要成分,再以“新藥”報管理部門審批,規格一變就不在降價之列,又可以高價售給患者。舉個例子,早些年人們熟知的幾分錢一片的阿司匹林,對感冒頭痛等療效好,但在不少醫院開不到,取代的是“巴米爾”,成分也是單一的阿司匹林,價格卻成倍增長。

  2005年,國家藥監局批準新藥1113個,同期美國FDA僅批準新藥81個,中國藥企研發能力真的就這么強嗎?在美國,藥品價格完全由市場競爭形成,更是與保險公司談判的結果,如果某種藥進不了醫療保險,對藥品銷售就會影響很大,而保險公司并不會因該藥由注射劑改為粉針劑,就把沒有進保險目錄的藥加入醫保目錄,所以藥品“變臉”意義不大。但國內,顯然缺乏這種有效的市場機制。

  因此,市場上不斷有價格昂貴的“新藥”冒出。雖然老百姓看著藥品一輪輪降價,離實惠還是很遠。

  【采訪手記】

  治本之策:

  改革

醫療體制

  降價藥遭棄用,或變換形式以新藥高價賣,難怪患者感覺不到降價的好處。有關數據也反映出這一點:國家發改委前18次藥品降價使老百姓每年購買藥物的金額平均只減少2.5元。

  市藥監部門有關專家指出,藥價“虛高”是在我國藥品生產嚴重供過于求、流通體制改革嚴重滯后、醫療機構補償機制不夠及醫療機構藥品銷售壟斷地位等條件下造成的。在三醫(醫藥、醫療、醫保)不聯改的前提下,單靠主管部門的政策性降價,很容易陷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怪圈里去。只有改革現有的以藥養醫的體制,做到醫、藥分家:醫院只管診斷、醫療,藥店只管賣藥,才是解決藥價虛高問題的關鍵。

  中國醫藥行業協會秘書長王錦霞也曾多次呼吁,藥品高價格只是表象,體制、機制才是根源。醫藥不分家,在醫藥消費過程中,患者處于絕對的被動狀態,特別是在抗菌藥這樣的處方藥物使用上,一直是醫院和醫生說了算,患者幾乎沒有選擇權。只要醫生能夠從開方子的過程中得到好處,藥價虛高的現象便會屢禁不絕。

  不過,醫藥分家也叫了很多年,難有進展,顯然并非易事。有業內人士就談到,兩者分開涉及到醫保改革、財政撥款等諸多領域,是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而醫院的補償問題如果沒有找到解決渠道,醫藥分家勢必也只能淪為空談。為此建議,除了要進一步完善藥品價格監管政策外,還應推進體制改革,在醫藥衛生領域引入競爭機制,促進醫療機構開展競爭,并在生產流通領域整合資源,解決重復建設問題,百姓“就醫難,吃藥貴”問題才能得到根本性改善。(饒潔)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