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協會近日公布了“廣告公信度”網上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超過2/3的網民受到過虛假廣告的傷害。在參與調查的12927名網民中,近1/4的網民對小廣告最不信任,其次是電視廣告和網絡廣告。醫療、保健食品和藥品被認為是虛假違法廣告的重災區。
掐指算來,目前投放廣告的途徑也無非以電視廣告和網絡廣告最為主流,醫療、保健品最風靡。而目前,已經有超過2/3的網民表示對商業廣告不信任,其中超過4成網民認為
廣告發布媒體最應承擔虛假違法商業廣告發布責任;近8成網民認為名人代言虛假違法廣告應承擔連帶責任。可見消費者對其已經恨之入骨。
對于此問題,國家相關部門發出整治通諜是理所當然的,而最令人想不通的是傳播虛假廣告自作聰明的商家。時下,“安全、無毒副作用或無依賴”、“最新技術、最先進制法”等絕對化用語早已經被消費者識破,而以一些權威專家和醫生夸夸其談的形象廣告也令消費者唾棄。這樣的商業廣告早已經喪失了向消費者傳遞商品信息的功能,而成了虛假偽劣產品的標簽。商家花費重金打造這樣的廣告無異于自欺欺人,得不嘗失。說到底,在傷害了消費者的感情之后,損失最大的仍然是虛假廣告的始作俑者。
這樣的廣告讓我們想起地鐵站里喊著“劉德華死了”的小報兒推銷員,除了得到哄騙賺來的幾元錢之外,迎來的都是別人的輕蔑和嘲笑。 張曉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