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有關高校教授必須給本科生授課的消息,近日引起輿論廣泛關注。教育部高教司一位副司長透露,教育部要求,教授在兩年內必須給本科生開一門基礎課。如果教授因科研任務過多而不能授課,將取消“教授”稱號,轉為“研究員”。
站在講臺上為學生講課,對于教授來說是天經地義的事,現在卻成了新聞,其背后是部分教授因科研、學術活動繁多而背棄了本職。
空有“教授”頭銜而不為學生講課,有學校安排的問題,也有教授本人能否正確對待職責的問題,而根本上則是人才評價制度的問題。
一年多前,上海交通大學講師宴才宏病故,一時間輿論嘩然,核心問題只有一個,即這位被學生們譽為“魔電”、課堂幾乎場場爆滿的教師,居然至死也沒當上副教授。
終生也沒得到高級職稱的宴才宏老師,得到了校園內外千千萬萬人的敬重與懷念。對一個高校教師評價的這種落差,反映了高校人才評價制度的某種缺憾。
對論文、科研成果等有形評價指標的過分強調,湮沒了眾多宴才宏式的好教師,也讓更多的教師帶著無奈游離于本職工作之外,千方百計謀求發表論文、出版專著、出科研成果。結果,教授越來越多,學生們能見面的教授卻越來越少。
是教師,就應當走上講臺為學生講課。教授是人民教師的一部分。當了教授的教師,只有把課講得更精彩的義務,沒有脫離講臺忙于本職外事務的權利。
教授們應當牢記自己的職責,管理者要為教授們上講臺授課提供制度支持。
教育部要求教授在兩年內必須給本科生開一門基礎課,是對高校人才評價制度所做的一次重要修正。 張建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