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垃圾處置企業”——聽著耳生,而其由政府指定則更是寥寥無幾。近日,在此方面“吃螃蟹”的哈爾濱市國環醫療固體廢物無害化中心有限公司被曝慘淡經營,面臨窘境。其由哈市環衛局指定的“國有性”和強制性仍無法令醫療機構買賬,雙方矛盾和行業瓶頸無疑已到了不得不關注的地步。
據了解,爭論的焦點是收費標準問題。醫院稱收費太高難以承擔和消化;這邊物價
局堅持認為環保本身成本巨大,因而收費標準有據可依合情合理。說到底,這是典型的由攤派引發的相互推諉。相關部門未舉行任何聽證會類的價格制定和監督程序就大包大攬,首先在民主性和公開性上就做得“有失水準”,遭到別無選擇的醫療機構的反感與抵制也就不足為奇。而醫院方面也勢必會想方設法將這突如其來的成本轉移,至于采取何種手段,自無需贅言。要知道,現如今的天價醫藥費已讓普通百姓苦不堪言,倘若再來一筆“醫療垃圾處置費”讓其分擔,豈不如同往傷口上撒鹽,“殺人放火”平添“冤孽”?
所以,政府不如把重視環保和人民身體健康的高姿態落實到實處,發放一定的補貼,同醫療機構按比例“分攤”這筆費用,情況定會改善許多。同時,既然是“企業”,自然需要經歷市場競爭的考驗,僅由政府指定的“壟斷性”并不是健康的運作模式。從“非典”以后,無論是國家還是社會都對固體廢棄物處理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和要求。政府大可以放寬政策,使更多具有資質的醫療垃圾處置公司走向市場,形成正常的價格體系和競爭機制。高高在上的“神化”和不得人心的“妖魔化”都被剔除,還原其本來面目,這何嘗不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呢?
其實,很多矛盾的起因都是政府和企業之間未找到利益平衡點,在這方面,有太多人需要思索。希望到了2016年,我們能看到二者水乳交融相輔相成的畫面。 林瀟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