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5年我國西部12個省區市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3萬億多元,扣除物價因素后,增長速度達到12.7%,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8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西部地區的增長速度更是高達13%。然而記者最近在采訪中發現,我國西部地區近年來的經濟高增長,到目前為止主要依靠的仍然是高強度的投資拉動。隨著國家穩健財政政策的實施,西部地區這一增長模式,也面臨著嚴峻挑戰。投資拉動“一枝獨秀”“2005年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GDP的比
重為18.2%,比2004年上升了1.7個百分點。從需求的角度看,投資、消費、凈出口‘三駕馬車’對西部經濟的強勁增長都做出了貢獻。”西北大學西部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韋葦教授說。“但是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仍是拉動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05年,西部地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7899.44億余元,總體上看,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的拉動作用對西部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然超過了50%。”韋葦說。國家發改委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從2001年到2005年,西部12省區市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率,最高的內蒙古達52%,最低的青海為16.94%。進入2006年后,西部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的這一格局并沒有被打破。據統計,上半年西部地區12個省區市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34.4%,其中,內蒙古增長43.5%、青海增長42.3%、陜西增長39.7%、四川增長38.8%、廣西增長38.2%。可以說,投資對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仍是首屈一指。基礎設施的改善并不必然帶來產業的發展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文秀教授等有關專家認為,西部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歷史欠賬較多,近幾年,國家通過國債資金向西部傾斜等政策,到2005年底,已先后在西部新開工建設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項目70項,投資總規模約1萬億元,使得西部基礎設施建設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西部的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基礎設施的改善,并不必然帶來相關產業的發展,這是迄今為止西部各省區市絕大部分經濟增長仍主要靠投資拉動的根本原因。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姚慧琴教授等專家曾對我國中東部2004年至2005年產業轉移與西部產業集群進行過分析,發現這一期間我國專用設備制造、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紡織等20個行業,除了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等資源性行業西部省區市位次有所變化外,全國范圍內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大規模的產業轉移并沒有實現。產業集群所帶來的通暢的物流、信息流等各種優勢,使得東部沿海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火車頭”的地位基本上可以說是巋然不動。“出現這種情況并不奇怪,”姚慧琴教授說,“因為從資本收益率來看,2004年全國資本收益率低于35%的9個省份,西部就占了7個,西部12個省區市資本平均收益率,整體上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市場之手的強大作用下,西部地區除了在石油和天然氣、煤的開采以及部分農副產品等方面有一定優勢外,其他行業的產品在市場上很難有競爭力。西部地區消費能力本來就有限,靠高投資拉動經濟的高增長就成為一種必然。”“三高一低”挑戰西部可持續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等有關專家研究發現,近年來西部地區經濟的高速增長與投資的高增長密不可分,但西部各省區市投資強度與投資貢獻率并不對稱。以2005年為例,西部各省區市中,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云南最高,為113%,其余貴州、重慶、西藏、甘肅、新疆介于60%至100%之間,四川、青海、寧夏、廣西介于50%至60%之間,陜西與內蒙古則不足50%。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徐璋勇教授研究后也發現,2001年至2005年,西部地區單位新增固定資產投資帶來的GDP增量總體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2003年至2005年,全國新增1元固定資產投資帶來的平均GDP產出為0.76元,西部為0.94元。但從全國和西部看,固定資產投資的邊際產出率一直處于下降之中,2004年,西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的邊際產出率大于1的省區還有四川、貴州、云南、甘肅等8個省區,2005年固定資產投資的邊際產出率大于1的省區也只有四川和甘肅兩省,其余10個省區市的投資邊際產出率均小于1,表明對于西部地區而言,繼續通過擴大投資規模來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目標已越來越不現實,經濟增長更應該走結構優化的路,把投資規模擴張推動型的經濟增長轉為投資結構優化型的經濟增長。徐璋勇說,西部地區的高投資固然可以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的快速增長,但這種狀況的長期持續,必然會制約西部地區消費水平的提高,最終也會制約西部經濟的增長。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陳棟生說,這實際上反映的是西部經濟的發展,走的還是高消耗、高成本、高速度、低效率的路子,西部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還未真正完全發展起來。據了解,在巨額投資的拉動下,近年來西部地區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觀,但經濟的增長整體上看仍以粗放式增長為主。如寧夏第二產業消費的能源數量占終端消費數量的比重接近90%,其中電石、電解鋁、金屬鎂冶煉、鐵合金及煤炭開采洗選等高耗能工業又占能源消費的50%以上。“用如此大的投入換取如此低的發展速度,實際上還是不值得的。”陳棟生說。[][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