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都很熟悉這樣的場景:一些騎著三輪車的人聚集在小區門口,車上豎著“回收舊家電”的牌子。往往過不了多久他們就滿載而歸,帶著“戰利品”歡欣鼓舞揚長而去……
這種草率的方法似乎是國內家庭處理廢舊家電的首選途徑。但就在眼下,國家環保總局、科技部、商業部聯合發布了新政策,提出實行“污染者”負責原則,由產品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依法分擔廢棄產品污染防治的責任。
似乎是好事一件。但此政策真的能杜絕走街串巷的“三輪大軍”嗎?“從源頭上杜絕有毒物質”的規定只怕會將所有的壓力都集中在生產者一方身上。
采用先進、適用的處理和處置工藝技術,以控制電子廢物循環利用和處置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已成為明文規定,我們的企業無疑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那么,這筆錢是否全部由企業一方承擔?如果是,家電企業引進環保技術所耗費的邊際成本體現在產品上,會不會造成消費者的不買賬從而導致家電市場的衰敗蕭條?在家電市場上,各銷售賣場大打價格戰已使競爭失衡,企業面臨成本陡增和競爭的雙重壓力進退維谷,一個疏忽就很可能造成分崩離析的慘痛結局。
從另一個角度看,“綠色”家電在近期成為熱門不可避免,那么,所謂“綠色”的鑒定和審核標準如何確立?環保的關鍵環節“回收”的可操作性究竟有多大?這涉及的不僅是巨資,還有場地和相關人員。理論是有了,但我們往往忽視更為重要的“實踐”和一旦實踐以后可能引發的一系列現實問題。
由此看來,一項政策的出臺引發出的矛盾簡直不勝枚舉。環保是造福子孫萬代的好事,但倘若考慮不周使得整個行業動蕩嚴重,也就違背了設置此政策的良好初衷。只有不損傷產業鏈的運作,讓生產、銷售和消費三方在新政策的實施過程中不會無所適從,我們才能真正理直氣壯地對廢棄家電說“不”。 林瀟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