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人眼中,科技工作者是讓人羨慕的--國家重視、社會地位高。"但實際上,科學界的貧富差距也很大。"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劉華杰說,國家對科研經費的投入逐年加大,但"包工頭"現象在科學界卻越來越普遍。劉華杰告訴記者,某些著名學者特別是院士,在學術界有一定身份,很容易就拿到重要的科研項目。但他們自己根本沒那么多時間去做具體研究,就會把項目分解發包出去給別人做。"這些學者往往還會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據介紹,在個別名氣較大的學者中,甚至出現了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情況--今年負
責項目審批和經費發放,明年又會參加項目申請。這樣一來,科研的資金就永遠在幾個人中流轉,這些人幾乎把持了他們所在學術領域的絕大多數科研資金。如果其他人想涉足這一領域,只能給這些著名學者"打工"。在本次科技工作者權益保障狀況調查報告中,有這樣一個數據讓人吃驚:64.3%的科技工作者用了"嚴重"一詞來形容現在的學術不端行為,僅有12.3%的人認為學術不端行為僅是個別現象。"并不是科技工作者自己愿意做出不端行為,他們都是被迫的。"劉華杰說,現在的體制下,國內的科技工作者很不容易出創新成果。體制要求科技工作者在科研的每個階段都要有成果,但實際上很難做到。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科技工作者只能想辦法,例如降低標準發表論文等。"我們不是不應該向西方學習,但現在的問題是學得'太快了'、太表面化了,根本沒學到精髓。"劉華杰說,我國社會的各項指標還沒有達到西方的水平,所以在科學技術領域的改革才會出現種種怪現象。"改革的動機是好的,但方法不得當、不配套,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效果并不理想。""總體來看,我國對科技領域的用人體制改革是不太成功的,但科技體制改革沒有回頭路,必須進行下去。"劉華杰說,因為現在還沒有一個更好的辦法,我們應該容忍一時的失敗,逐漸摸索好的方法。[][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