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接近完工的足有十幾層高的寫字樓,三年多來一直靜靜地矗立在北京南城繁華地段的一個路口上,裸露著水泥柱子的大廳,告訴路人這項工程已經“爛尾”,而類似這樣的半截子“爛尾”大樓,在這個不太大的區域里就有三四處。令人不解的是,與幾座“爛尾”樓相隔不遠的地方,一個新的寫字樓項目又在熱火朝天地建設著,不知道等待它的命運最終將是什么。
“爛尾”樓令人起疑的地方在于,既然交不了鑰匙,賣不出去,當初它們向銀行貸的款拿什么歸還?如果有頭無尾的房子越來越多,銀行的風險又如何消化?此問并非杞人憂天,有統計說今年前7個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9411億元,同比增長24%。到6月末,全國商品房空置面積1.21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7.2%,顯示出當前商品房的空置率仍然比較高。那么,與之相配的貸款也必定不是一個小數目。有分析指出,盡管中央政府近年采取了一系列調控措施,以解決房地產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增長速度過快等問題,并在一些方面也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從現實情況看房地產市場發展中的一些突出問題仍然還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不少房地產項目開發中的巨大風險正轉嫁給商業銀行。
對房地產金融風險的不斷積累,銀行主管部門未免憂心忡忡。銀監會最近就出臺新措施,督促各銀行及金融機構加強和改進房地產信貸管理。其中重點要求商業銀行“強化貸后管理、防范和控制信貸風險”。據說,把貸后管理單獨列做一條措施予以系統化地重點關注,在銀監會尚屬首次。
所謂房地產過熱不利于經濟發展,主要指金融風險。倘若銀行的錢都貸給賣房和買房的,一旦市場出現問題,最終肯定要“砸”在銀行自己手里。亞洲金融危機就是前車之鑒,然而由于房地產市場所蘊涵的巨大經濟利益,讓我們的不少商業銀行忽視了風險正在悄然降臨,而追求短期效益的沖動,又使商業銀行在對待房地產貸款問題上,普遍容易犯前期把關不嚴、后期管理不到位的錯誤,致使問題貸款層出不窮,“虛假按揭”等套取和詐騙銀行貸款的行為時有發生,給我國金融運行帶來極大隱患。
防范房貸風險,完善信用制度和規范金融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正是由于制度和監管的不到位,造成銀行貸款環節漏洞頗多。尤其房地產信貸,很多開發商“空手套白狼”,通常的做法是先圈占土地,而后連房子的影子還沒有呢就大賣樓花,美其名曰“房屋預售”,其實就是用買房者的資金或貸款進行后續建設。如此做法,成功了開發商不費多大成本,就能穩拿巨額利潤;失敗了無非將“爛尾”樓往大街上一扔,由發放貸款的銀行去收拾攤子。從金融業近年來暴露出來的大案要案不難看出,金融業要真正做到防止盲目放貸造成的呆壞賬增加,在完善自身管理制度等方面尚有很多地方有待努力和改進。
此外,適度減小信貸擴張壓力,也是有效控制貸款潛在風險增加不可忽視的一面。央行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房地產的信貸率達到了48%,可見房貸對一般商業銀行的吸引力是非常之大的。當然,銀行所面對的信貸壓力不完全是自身因素所致,各地對房地產投資的熱度持續升溫,讓銀行想減少房地產信貸也很難做到,但是作為掌握信貸閘門的機構,銀行自己如果抵御不住房地產貸款所帶來的利益誘惑,一味地擴大貸款規模,就會讓金融風險豪無阻滯地形成氣候。
可見,要控制由房地產貸款過快增長所帶來的金融風險,金融業要做的首先是必須在信貸發放業務中回理性歸,其次是盡快健全行業風險控制機制。在這方面,銀監會的規定不可謂不全面,但是要把文件變成行動,并確保收到實際效果,恐怕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了。
如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