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探明儲量一直是油氣公司披露業績時最隆重的節目之一,投資者對此也倍加關注。隨著油價在高位震蕩、對能源安全的憂慮,以及擔心石油會耗盡,如今這些數據的意義變得更加重要。在變幻莫測的世界中,這些數據多少能夠對未來的石油“庫存”提供直觀、定量的信息,至少對向美國證交會(SEC)提交報告的公司是如此,也是投資者評價公司的基礎。
事實卻并非如此。目前SEC強行要求披露已探明儲量的做法已經過時,向投資者提供
的信息也越來越有別于許多公司的實際資源量。這也有違披露信息的初衷———能源安全。它不應同最近一些牽扯到公司行為的案例與和解混為一談。之所以普遍存在這個問題,癥結在于規定本身,如果想要繼續發揮應有的作用,就應對規定作出修改。
令人吃驚的是,目前匯報儲量的體系———可稱為“1978年體系”———仍在沿用上世紀70年代時的技術和方法。那時還沒有數字化革命,海上開發的極限為600英尺水深,而現在則達到了12,000英尺的水深。這些規定沒有認識到過去30年里科技發生的巨大進步,因此,石油公司如今在制訂數十億美元項目時所采用的標準技術在向投資者披露已探明儲量時要么不準使用,要么只允許使用一部分。
而且讓人莫名其妙的是,根據在許多產油國通行的石油分成合同,每當油價上漲時,已探明儲量就會下降。
另外,非傳統項目中包括加拿大油沙、天然氣合成油(GTL)和被稱為“超深水域”的項目。到2010年時,這些“非傳統液體”將占到北美石油產能的45%。目前的體系還沒有完全考慮更加龐大的、由大宗商品推動的液化天然氣業務,而這對未來天然氣供應至關重要。
盡管在這類評估中經常會用到“審計”一詞,但油氣儲量不能像倉庫庫存或公司現金余額那樣進行普通意義上的“審計”。而且,探明儲量是地下數千甚至數萬英尺地層的一個近似數值。其大小、形狀、含有物和生產潛力都是將直接證據和專家通過各種科學規律和方法做出的解釋相結合得出的預測結果。除此之外還有經濟方面的考慮,如果開采石油的成本高于銷售石油可能帶來的收入,那么,公司就不會將其計為儲量。如果有90%的可能性收回成本,才會稱其為“已探明”儲量。
結果是強制披露的儲量同公司實際的計劃、策略和活動,以及數十億美元是如何支出的都毫無聯系。按照當前的規定,石油公司目前的許多工作盡管同未來密切相關,卻不能被統計在內。這種脫節很難讓投資者了解公司的狀況和未來的前景。
比如,按照目前SPE普遍公認的“壓力梯度”法,某公司認為應報已探明儲量為6.58億桶石油。而按照SEC依據過去的技術手段制定的標準,公司可能只披露2.61億桶的已探明儲量。以每桶50美元計算,這相當于未來儲量存在200億美元的差異。從純科學角度說,這基本上相當于在油田20至30年的開采期內,將給市場帶來近6.50億桶石油。
目前的體系還堅持采用年底時的價格,而不是某個平均價格來計算油氣儲備是否“經濟”,進而可視為已探明儲量。但這無論是對當年還是來年,甚至是某一天可能出現的情況都不能提供一個確定的指導意見。加拿大重油的價格在2004年底由于短期定價狀況的變化出現了下跌,因為暫時的無利可圖導致大量加拿大重油不能作為已探明儲量,因而20億桶的原油儲量不得不被“注銷”。后來價格迅速反彈,這些儲量又搖身一變,重新被計為“已探明”儲量。
目前的預測是,石油和天然氣行業將在今后25年里將投資6萬億美元來滿足未來的油氣需求。儲量數據的精確度和可靠性是行業產能及這些項目投資的核心。當然,改革已探明儲量披露體系的真正受益人將是投資者,以及依靠未來供應能力的消費者。近期的數據提醒我們,這對能源安全同樣也是至關重要的。
作者丹尼爾·尤金(DanielYergin),為劍橋能源研究機構董事長,他是該機構新發布的研究報告———《油氣儲量披露現代化》的作者之一。
(金陵/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