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不支持Flash
|
|
|
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一般均衡分析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 08:56 中國經濟時報
■學人新論■張哲人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FTA)逐步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目前東亞地區已經初步形成了包括中、日、韓以及東盟10國在內的“10+3”和“10+1”框架下的各種層次的經濟合作機制,中、日、韓三個東亞核心國家的合作處于相對薄弱的環節,加快推進和加強中、日、韓之間的經濟合作,已經成為推動東亞地區經濟合作的當務之急。 目前關于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并無實質性的協議,因此在這里我們做一個籠統的假設——中國對日、韓所有進口產品的實際關稅水平降低50%,同時日、韓對中國也降低50%。通過模擬分析,我們有以下幾點結論。 第一,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中國宏觀經濟有促進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動內需。其中,GDP(實際值,下同)約增長0.4%,呈先揚后抑的趨勢;居民消費約提高1%,趨勢同GDP;對投資的促進作用也約為1%,呈逐步增長趨勢。應當說對內需的拉動較為有限,這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關稅的降低對內需的影響是間接的,二是目前大量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等)的存在導致中國的實際關稅水平大大低于名義水平。 第二,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出口的促進作用約為4%,呈先抑后揚的趨勢,對進口的促進作用約為7%,呈先揚后抑的趨勢,有利于改善中國目前順差過大的局面。中國對日、韓的出口獲得了快速增長,增幅均超過10%;自日、韓的進口也增長很快,增幅均超過18%,說明整體來看中國與日、韓相比在競爭中處于劣勢。此外,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還可以縮小對美國、歐盟的順差,改變對東盟國家的貿易條件,但會使得對臺灣地區的逆差有所擴大。在假定條件下,對美、歐順差減小的原因在于中國的服裝、紡織等產品更多地流向了日、韓市場。 第三,中國出口增長比較快的產品技術含量相對較低,主要是農產品、服裝、紡織品等,其中,谷物產品約增長25%,漁業產品約增長26.5%,紡織品約增長19%,食品和煙草約增長13.5%,增幅均逐漸回落。而進口增長較多的則主要是技術含量高的工業制成品,機械工業產品約增長16.3%,汽車約增長13.3%等,呈先揚后抑趨勢。上述變動主要系中國與日、韓間的比較優勢所致。此外,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進口約增加5%,其原因在于內需和出口的增加帶動了對資源、能源需求的增長。 第四,財政收入約增加0.2%,呈現先揚后抑的趨勢。關稅水平的大幅度降低未對財政收入造成消極影響的原因在于兩方面,一是由于關稅水平的降低,進口數量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稅率下降的不利影響;二是內需的增加,消費、投資的提高,使得消費稅、增值稅的稅收有所增加。 第五,進口產品價格的降低會導致國內價格水平的下降,但是影響幅度有限,約為0.05個百分點,不會造成通貨緊縮。此外,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使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約增加1%,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約增加1.2%。 中、日、韓FTA能夠拉動內需、增加居民收入、減少貿易順差,對中國整體有利。日、韓同樣需要從中國獲得市場、能源資源和其他生產要素。目前,自由貿易區的阻力主要在日本,這主要是由日本遠交近攻和以攻為守的自由貿易區戰略,以及靖國神社、釣魚島主權等問題造成的。對此,我們應采取“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策略,以市場、資源、軟實力、規則和標準為牌,打出不同格局,迫其就范。同時可考慮與日、韓達成能源、環保、循環經濟、中小企業發展等方面的單項協定,作為推進自由貿易區的基礎。 (作者單位: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外經所)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