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樂福質量事件給零售企業敲響警鐘
自有品牌價低質量不能低
全球零售巨頭家樂福又在中國“榜上有名”。不過,這個出自國家質檢總局的榜單顯然是家樂福不愿看到的。日前,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了對北京等地63家企業生產
的80種醬鹵類肉制品的檢測結果,產品抽樣合格率為87.5%,但有三種產品因菌群總數超標,被列入質量較差產品名單。其中,就包括家樂福的自有品牌———“水晶肴肉”。
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家樂福這個名字并不陌生,但所謂的“自有品牌”,概念就有點懸乎了。而家樂福本次的質量事件,無疑給各大零售商的自有品牌敲響了警鐘。事實上,自有品牌曾被曝光有問題的還有歐尚等知名零售商。
自有品牌(PrivateBrand,簡稱PB)又稱為商店品牌,是指零售商通過收集、整理、分析消費者對某類商品的需求信息,提出新產品的設計要求,并且選擇合適的生產企業或自行設計生產,在經營銷售的商品上加注自己的商標。
近年來,中外零售企業都力推自有品牌產品。麥德龍的“喜邁”打印紙、好又多的面包、易初蓮花的蜂蜜、屈臣氏的面膜、家樂福的豬肉、百佳的紙杯……只要消費者走進大型超市,就會發現貼著超市自有品牌的商品無處不在,小到內褲、拖鞋、紙巾、茶杯、面包、飲料甚至尿布,大到食用油、床上用品及家電,品種繁多的自有品牌商品在零售市場悄悄蔓延,占據了越來越多的貨架,靠低于同類商品的價格吸引消費者。
問題是,我們到底該不該相信它們?
據稱,家樂福目前已經有1000多種自有品牌產品,占總商品消費比例的5%以上。沃爾瑪也有13大類近1000種的自有品牌產品。屈臣氏也計劃將現有的500個自有品牌產品增加到700個。
毫無疑問,商人的逐利性讓那些大名鼎鼎的零售企業看到了自有品牌的巨大價值——自有品牌商品從流水線直接進入銷售終端。它將所有的諸如經銷返點、進店費、廣告費等中間環節,全部剔除了。由于省去了更多中間費用,自有品牌的商品會比同類型品牌便宜20%以上。
盡管自有品牌商品的價格比代銷商品價格低,但毛利卻不低。有數據顯示,一些快速消費品的自有品牌的平均毛利率為40%,而代銷品牌的毛利率僅為20%左右。
目前,自有品牌商品的生產多是委托生產商生產,產品的質量控制主要依靠生產商。但是,不少消費者擔心,自有品牌商品標準往往由超市自己制定,那么誰來負責核定自有品牌商品的標準?誰又能避免個別超市到骯臟的“黑作坊”里進貨?商品最后出了問題,又由誰來承擔主要責任?
發展自有品牌的前提應至少是“同質”產品,如果僅僅是價格低廉,必然沒有生命力。畢竟,誰也不希望見到中國農村曾經出現過大量“可喜可樂”的滑稽場景。 作者:林 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