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不支持Flash
|
|
|
美國用兩種戰略迎接后石油時代的到來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4日 09:06 中國經濟時報
人類很早就發現并利用石油,而真正的“石油時代”始自1859年美國人愛得溫·德拉克,在賓夕法尼亞州用中國挖鹽井的技術打出的世界上第一口油井。迄今人類已經消費了8000億桶以上的石油。在過去的一個半世紀里,石油產業堪稱人類現代文明的物質基礎。但正如鐵器時代的結束并非因為鐵資源耗盡一樣,在石油仍然影響著人類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石油時代的終結卻已隱約可見,人類社會正在走向“后石油時代”。所謂“后石油時代”,在絕對意義上是指石油作為不可再生能源不可避免地瀕臨枯竭;在相對意義上則是指由于油價高漲、人類社會全面發展提出新需求以及新能源技術的進步,導致石油的綜合使用效益較之其他能源喪失比較優勢,石油在能源構成中的主導地位發生根本性變化,以石油為驅動的經濟形態不再代表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目前,“后石油時代”呼之欲出。 ■于培偉 世界石油業界對全球石油儲量的估計一直存有爭論。按2005年底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儲量1770.6億噸、日產8250萬桶、并且拋開世界經濟增長對石油需求增加的因素估算,全球石油至多夠開采45年。越來越多的地質學家認為,過去30年人類的地質知識有了巨大飛躍,經過嚴密物探、鉆探排查,幾乎不可能存在尚未發現的大油田,最樂觀的估計認為全球石油剩余儲量僅夠開采50年—60年。相對于石油在現代經濟中的廣泛影響,相對于開發替代能源所需要的時間,無論40年、50年,還是60年,都意味著石油時代已從“壯年”步入“晚年”。 世界頭號能源消費大國美國,2004年消費總量約1000億噸標準煤,超過全球能源消費總量的20%。美國能源消費的品種結構依次為石油40%、天然氣23%、煤22%、核電8%、水電3%、其他可再生能源1%。石油消費的結構依次為交通運輸69%、工業23%、民用7%、發電1%。美國能源自給率為72%左右,石油、天然氣需要依靠進口。2005年石油消費的59%來自進口,預計到2025年石油消費將增長40%,進口依存度升至68%。美國石油進口在地區分布上有三大板塊,2005年美洲占51%、中東22%、非洲(撒哈拉以南)22%。2005年位列美國石油進口前10位的國家是加拿大16.3%、墨西哥15%、沙特阿拉伯13.6%、委內瑞拉11.4%、尼日利亞10.4%、伊拉克5.2%、安哥拉4.6%、阿爾及利亞2.7%、厄瓜多爾2.5%、英國2.5%。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長期維持在15%上下,85%的進口量來自加拿大。 隨著國際油價的節節攀升,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在經濟上日感壓力,正在主動采用“兩手策略”迎接“后石油時代”的到來。 第一手:更加激烈地爭奪石油資源 當今世界,石油不僅是基礎能源,還是眾多產業的原材料。在石油正迅速走向枯竭、剩余儲量開采成本將不斷提高的條件下,在新型替代能源的開發需要時間和巨額投資,其前景也不確定的大背景下,美國深刻地認識到,對石油資源的控制更具戰略意義,“所謂能源問題,歸根結底是石油問題”(美國2001年國家能源政策報告)。 保持和深化對中東石油的控制。盡管自1970年代美國推行石油供應來源多元化戰略以來,中東海灣地區在美國直接石油進口中的比重持續下降,但這一地區的石油儲量占全球的67%、生產的60%,對全球的石油供應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美國副總統切尼曾明確講過,誰控制住中東海灣石油的流量,誰就對美國經濟甚至對世界其他大多數國家經濟擁有了鉗制力。美國國家能源政策報告稱,中東海灣對美國利益至關重要,是美國國際能源政策的首要關注點。在中東產油國中,沙特作為世界石油儲存和生產的龍頭老大,成為美國能源戰略的支柱。美國控制中東石油的一項主要手段是構建地區產油國對美國的依賴。為構建和強化這種依賴關系,美國針對中東產油國國內資金吸收能力低,急于為巨額石油美元尋找投資出路的特點,大量吸引石油美元流向美國。除接受石油美元存入美國銀行、在美國購置不動產、購買產權和投資于證券交易外,還允許海灣國家大量購買美國債券。美國采取這種做法,在實現石油美元回流的同時,也使中東產油國資產的回報率與美國經濟的興衰緊緊聯系在一起,形成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系;針對中東石油輸出國急于實現經濟多樣化,迫切需要從國外引進先進工業技術和需要外國公司提供市場的特點,美國政府支持美國資本對這些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大舉投資,使中東產油國對美國技術和市場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針對中東地區矛盾錯綜復雜、不穩定因素多的特點,美國向中東產油國提供政治和軍事保護,以至不惜發動戰爭,加深這些國家對美國的安全依賴。 著力關注美洲、西非和中亞三大區域。美洲地區的石油探明儲量占世界的14%(北美5%、中南美洲9%),美國在這一地區根基很深,又有地理毗鄰的優勢,自然成為其尋求穩定可靠的海外石油供應來源的首選之地。目前這一地區在美國進口石油中的比重占到一半左右。加拿大、墨西哥和委內瑞拉是其中的“三駕馬車”,2005年位列美國石油進口的第一、第二和第四位。隨著這一地區可開采常規石油儲量趨于減少,近年美國開始將眼光投向非常規油儲:一是加拿大和委內瑞拉的重油,二是從加拿大向南經加勒比海直到巴西的大西洋深海油盆。加拿大的重油砂受到美國特別關注。2001年美國國家能源政策報告指出,加拿大重油砂儲量豐富,隨著開采、加工技術的發展,將成為“北美地區可持續能源和經濟安全的支柱”。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是西非)占世界石油產量的11%、儲量的7%,而且油的品質好,美國關注程度和資金投入日益上升。這一地區在美國石油進口中的份額增長很快,2000年還只有14%,2005年已上升到22%。美國在尼日利亞和安哥拉重點投入,對加蓬、剛果(布)和乍得的投入也日漸增長。 中亞里海地區由于多種原因在美國石油進口中所占比重不高(整個歐亞地區只占5%左右)。但里海地區由于其豐富的石油儲藏和特殊地緣因素,已成為美國重點關注的第三大區域。阿塞拜疆和哈薩克斯坦是美國著力經營的對象。巴庫—第比利斯—杰伊漢原油運輸通道長度居世界第二。該線從設計到修建,均由美國一手謀劃和操縱。蘇聯剛剛解體,美國即捷足先登,攜巨款投資,通過簽署產品分成協議等方式,攫取了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等里海國家眾多具有巨大潛力的油氣區塊。但在相當長時間里,美國坐擁里海能源開發的優勢,卻受制于俄羅斯的外運管道。自1999年,美國開始涉足里海油氣外運,矢志推動修建巴杰管道。巴杰管道已于2006年7月全線貫通,這標志著美國最終打開了里海石油外運的通道。巴杰管道是美國進一步爭奪里海能源的新戰略制高點。 建立并加強石油多邊安全機制。19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后,石油消費大國倡議建立了國際石油多邊安全機制。在當時的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的積極努力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于1974年制定了《國際能源計劃》,并于同年11月成立了國際能源署。《國際能源計劃》的要點是,在發生石油供應中斷和價格暴漲的時候,通過集體努力保障OECD國家的石油供應安全,以及通過能源結構的調整使OECD成員逐漸擺脫對石油的依賴。該計劃主要設計了應急反應機制和結構調整措施。應急反應機制包括在各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和市場情報系統,以便在發生石油危機的情況下共同采取石油消費限制措施,并在成員國因石油供應中斷導致石油供應減少7%以上的時候啟動“應急分配制度”,動用戰略石油儲備,填補供應缺額并實現成員間石油儲備共享。結構調整措施的主要內容包含在1976年1月國際能源署通過的《長期合作計劃》中,具體包括節能、加快替代能源開發、提高能源生產和使用效率,以及取消一切妨礙實現這些措施的立法、行政障礙和歧視性做法等。近年隨著中國、印度經濟高速增長,對石油的需求大幅持續上升,美國輿論稱,要考慮以某種方式將中、印納入這一能源多邊合作機制中。 第二手:加緊搶占新能源技術制高點 在現實壓力和長遠考慮的雙重推動下,美國從政府到企業對能源的緊迫感日益上升,正加緊研發新型能源技術,加快推進相關新能源技術產業化。自2001年以來,美國政府已在開發新型替代能源技術上投入了將近100億美元,最近又宣布增加22%的撥款。美國深刻地認識到,誰能在新型替代能源開發上占據先機,誰就可能在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 加快開發潔凈煤技術。美國煤炭儲量極其豐富,占世界儲量的1/4強,90%用于發電。煤電占全美電力的55%以上。進入新的世紀,美國政府已投入將近20億美元用于潔凈煤技術的研發,其中最主要的是“未來電廠計劃”,由政府部門、私營機構和國際組織共同投資,在5年完成設計、建造一座零排放的煤基發電廠,10年內開始運作。未來電廠將利用最新技術把煤炭變為富氫煤氣,既可用于清潔發電,也可提高石油產品標號。新型電廠的燃煤使用效率差不多是傳統電廠的2倍,且能達到零污染排放。世界能源委員會認為,這項技術將為充分利用世界豐富的煤炭資源開辟廣闊的空間,預計到2030年全球約有72%的發電將使用潔凈煤技術,從煤炭中提取的合成氣體、液體和氫將是重要的長期能源供應來源。 加緊生物質燃料技術攻關。生物質燃料包括由糖類和淀粉類植物轉化成的乙醇,由大豆油及其他植物油轉化成的柴油。美國重點發展的是第一類。在將玉米轉化為乙醇上,美國已有成熟技術和一定的工業規模,目前正加快產業化步伐。美國政府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措施,對提供乙醇的加油站和使用添加乙醇的用戶給予最高30%的稅收減免,目標是到2012年使乙醇的生產和使用量達到至少75億加侖。玉米的分子結構使其較易被轉化成乙醇,但原料來源僅局限于玉米,將使生物質燃料的產業化規模受到限制。據美國能源部研究,即使將美國一年收獲的全部玉米都轉化為乙醇,也只夠滿足7%的汽車燃料需求。因此,必須尋求新的技術突破,使農作物殘渣、生活垃圾以及樹本和草本植物均能轉化為乙醇。目前,美國國內正在加緊技術攻關,2007年財政預算將有關研發撥款增加了65%,達到1.5億美元,力爭到2012年其他纖維質乙醇在成本價格上與玉米乙醇持平,從而具備大規模商業化的條件。據初步測算,如實現這一目標,美國每年生物質乙醇產量可達600億加侖,可滿足美國國內30%的汽車燃料需求。 高度重視研發新型汽車電池。美國是一個“車輪子”上的國家。在美國石油消費中,交通運輸占了69%。發展新型汽車動力燃料,對美國降低石油依賴程度具有關鍵意義。美國2007年財政預算準備投入3100萬美元用于扶持新型汽車電池的研發和推廣,這種電池可以進行充電,從而大大提高現有油電混合動力汽車的技術等級。目前的油電混合動力汽車靠電力只能慢速行駛1-2英里,而安裝了新型汽車電池的油電車靠電力可行駛40英里(美國普通城市居民一天平均行駛里程),40英里以上再靠汽油驅動。據預計,如新型汽車電池能夠實現產業化,油電混合動力汽車將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從而可以起到有效抑制石油需求的效果。在美國人眼里,乙醇燃料和油電混合動力汽車已具備一定的技術和工業基礎,且不需要對現有基礎設施和產業結構作太大調整,是短中期內控制石油需求的現實途徑,但從長期看,新型能源的主要發展方向是氫,未來氫燃料電池汽車將占主導地位。美國能源部于2003年提出“氫燃料倡議”,計劃在5年內投資17億美元,用于克服發展和擴大氫能、燃料電池和先進汽車技術的若干重大技術和經濟障礙。最近,美國又宣布2007財年再增撥4600萬美元用于該項目,爭取到2020年實現技術突破。據估計,如氫燃料汽車最終實現商業化,美國對石油的需求將減少1100萬桶/天,相當于目前美國單日的石油進口量。 再度發展核能。美國現有核電站103座,核能占全美能源消費的8%,是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發電來源。美國1979年長島核電站事故和蘇聯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后,在公眾壓力下,核電站的發展在美國受到了嚴格限制,一段時期基本處于凍結狀態。近年開始逐步解凍。2005年美國通過的能源政策法案提出了一系列經濟刺激措施,包括由政府提供“風險擔保”,以解決核電站前期投資巨大的問題。2007年財政預算又提出一項2.5億美元的“全球核能伙伴計劃”。根據這一計劃,美國將與法國、英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合作,發展更先進的核反應堆和處理核廢料的新技術。 拓展太陽能和風能的開發潛力。目前,太陽能和風能在美國能源消費中僅占1%。美國已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太陽能計劃”,2006和2007兩財年將投入2.3億美元用于太陽能光生伏打技術的完善,爭取到2015年使該項目達到可大規模商業化的水平。在風能方面,美國計劃投入4400萬美元提高風力渦輪技術,并開發適用于低風地帶的新風能技術,同時修改有關法規,開放聯邦土地興建風能電站。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