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質量技術監督系統基層的某些技術機構中,一些項目經可行性論證后,不是立即啟動項目,而是變個花樣應付上級檢查,下撥的經費用于項目的部分也往往縮水,沒人關注項目的預期效果,一些項目甚至成了主管局或某些經辦人員的“圈錢工具”,成為自己的專用基金。這種經費使用中的“跑冒滴漏”現象,必須引起上級有關部門的關注。
許多基層質量技術機構科技投入長期不足成為制約檢驗能力提高的一大瓶頸。而項目經費如此嚴重的“跑冒滴漏”,對我國亟待創新的技術機構發展無疑是雪上加霜。項目經費利用效率低下甚至暗藏腐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事業行政化是其主要原因。
眾所周知,我國目前實行的仍然是行政主導的質量技術監督技術機構管理機制,技術機構負責人,往往由一定級別的領導指派擔任。對于項目不是去專心研究課題,而是熱衷于跑關系拉經費,下撥后還要去層層疊疊地評估,每個環節都有人雁過拔毛,這既使基層人員窮于應付,又使有限的經費被蠶食。在實際操作中,項目經費還陷入“一撥了之”的失控狀態。經費撥付后監管不力,造成經費被層層截留,亂花亂用,以至于出現腐敗行為。
要堵塞項目經費“跑冒滴漏”,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從根本上解決質檢事業行政化的問題,使技術機構項目經費真正做到專款專用。首先要解決項目經費審批權力過于集中的問題,防止審批權力的尋租;其次要改變當前主管項目把持經費的狀況,對項目經費實行管用分離;第三要完善監管、監督、監理機制,不給揩油者以可乘之機。
(作者單位:河北省萬全縣質量技術監督檢驗所) 作者:靳選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