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視野下的縣域經濟推進戰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8月07日 09:16 中國經濟時報 | |||||||||
■十一五開局看合肥(5)■本報記者包月陽孟歌王永群 7月22日早上,一場夏雨初停,合肥郊區大圩鄉的田野上空氣十分清新,綠油油的莊稼更顯得長勢喜人。尤其是一片片的葡萄園,碧綠的藤架上掛滿了紫色或綠色的豐滿果實,令不常下鄉的記者不忍把目光移開。時近9點,在葡萄園圍繞的一個鄉村茶舍的場院里,響起了熱烈、歡快的鄉村鼓樂——“綠色大圩”第四屆葡萄文化節開幕了。
農業產業化: 縣域經濟的第一只輪子 陪同我們采訪的合肥市委宣傳部的同志告訴我們,大圩鄉葡萄節是農業產業化的產物,它是開發“鄉村旅游”的重要載體,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種便捷的實現形式和有力抓手。在大圩,類似的鄉村節日還有“菜花節”、“新安植樹節”,這些“節”的舉辦與“十里漁場”、“葡萄農莊”等的建設相互促進,帶動了農村種、養殖結構的調整,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還改善了大圩的投資環境。 農業產業化是合肥市一直在抓的一項重要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大盤子里,農業產業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兩個輪子之一,另一個輪子是工業立縣。 在農業產業化方面,包河區大圩鄉創造了有益的經驗。這個鄉注重發展都市農業、特色農業、品牌農業,全鄉已發展特色高效農業項目近3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60%以上;建設的包河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帶動新河、曉南、慈云等村建成近千畝的連片鋼架溫室大棚基地;年產500萬只鴨苗的大圩種鴨養殖基地和大圩農副產品加工區發展迅速,成為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范基地。 肥西縣三崗鄉的苗木花卉經紀人協會,則創造了農業產業化的另一種途徑。這個協會統一收購社員的苗木花卉,統一品牌和包裝,然后集中出售。由于協會能和外界“討價還價”,入會苗農的收入都有明顯提高。 到2005年底,像三崗苗木花卉經紀人協會這樣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合肥已有316家,涉及糧油、苗木、水產、果蔬、家禽等涉農的方方面面。這些新型組織形式的出現,一方面促進了優勢農產品和地方特色農業發展壯大,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了生產力要素資源整合,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農戶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我們已經認識到合作組織的重要性,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市里將加大對合作組織的引導和扶持力度,使之在合作形式、合作內容、合作層次等方面不斷提高水平,增強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帶動力、影響力和輻射力。”合肥市農委主任戴昭運說。 向縣域放權,推進“工業立縣” “合肥還有兩個環節需要高度重視,一個工業經濟不強,一個縣域經濟不強,所轄三縣GDP在全市所占比例不到20%,合肥要發展,就要實現縣域經濟的突破。”合肥市委書記孫金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說。在7月20日召開的縣域經濟工作會議上,合肥市市長吳存榮對合肥縣域經濟的現狀來了一番“橫比”:2005年,三縣經濟總量不足200億元,而全國百強縣平均規模為240億元,規模最大的肥東縣也只有71.8億元,不到100億元,僅為全國百強縣平均規模的29.9%。三縣人均GDP剛突破800美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倍多。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64元。三縣總量指標雖然在全省位次靠前,但人均指標在全省并不占明顯優勢,如肥東、肥西生產總值在全省分別居第2、第3位,人均生產總值則居第21、第15位。 發展縣域經濟,一要抓縣域工業——強力推進工業立縣,二要抓農業產業化。這是合肥市決策者們認定的戰略。 工業方面,主要是加快產業集聚發展,大力提高工業化水平。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先進制造業、城市配套工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攻方向,做大做強汽車及汽車配件、家電、能源、精細化工、食品加工、輕紡服裝、新型建材等優勢產業,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導產業。要把培育企業作為實施工業立縣的主要抓手,一手抓“頂天立地”,培育更多的規模以上企業,打造一批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大企業,一手抓“鋪天蓋地”,著力培育“專、精、新、特”的配套中小企業,延長產業鏈條,發展產業集群,形成塊狀經濟格局。要突出園區的優先地位,舉全縣之力加強縣工業園區和鄉鎮工業集聚區規劃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強化服務功能,充分發揮工業園區要素集聚、資源集約、產業集群的“洼地”效應,盡快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 為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合肥市擴大了縣域經濟管理權限。按照“能放都放、權責統一”和“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的原則,將投資項目決策權下放給各類投資主體。除國債項目、財政預算項目、統借統還國外貸款項目以及國家限制類項目外,其他項目不再審批,區別不同情況實行核準制和備案制。除法律法規規定的環保、安全等審批權限之外,其他市級審批權限下放給縣政府。 縣域經濟與新農村建設 記者在包河區大圩鄉和肥西縣三河鎮采訪,對鄉村公路的平整、村容的整潔印象深刻。三河鎮是全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記者發現,在新農村建設中,這里既沒有大拆大建,也沒“穿靴帶帽”,而是通過加強基礎條件設施建設盡可能保存古鎮原有的風貌。 “合肥市地域廣闊,自然條件差距大、經濟發展不平衡,因此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我們堅持從實際出發,不搞統一的標準和模式。目前,一些地方示范點的啟動,都是因地制宜選擇不同類型,重點放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整治、農村生態環境改善等方面。充分利用已有的條件,實施‘四清四改’,堅持以改善農村最迫切需要的生產生活條件為出發點,從農民最積極、條件較成熟的村莊抓起,堅持新農村建設怎么搞,搞什么都由農民說了算,把發揮農民主動性、創造性貫穿于新農村建設全過程。”合肥市農委主任戴昭運對記者說。 合肥市十分注重把發展農村經濟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強調經濟發展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撐作用,縣域經濟的發展,無疑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令人欣慰的是,今年上半年,合肥市縣域經濟增長加快,財政收入同比增長26.4%,高于全市10個百分點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34.9%,高于全市22.6個百分點。這些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大都超過同期全市平均水平,一舉扭轉了縣域經濟發展長期滯后的被動局面。這意味著,統籌城鄉發展的努力正在奏效,加快新農村建設的實力自然也就增強了。 (本系列報道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