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在前不久由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舉辦的“近中期的政策重點”經濟形勢討論會上,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國家信息中心宏觀部部長范劍平等提出,產能過剩的提法不夠準確,當前宏觀經濟中出現的問題是生產過剩而不是產能過剩。
茅于軾說,產能過剩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是什么樣的?在前五六年的時候,我國出現了通貨緊縮,有學者提出是產能過剩造成的。我認為這不是一個很嚴密的概念。通貨緊縮不是訂貨減少,而是已經生產出來擱在貨架上人家不買,導致物價下降。你的供給超過了需求,這個供給是已經生產出來的,而不是沒有生產出來的。所以,把產能過剩作為宏觀不均衡的理由來分析,我認為是不夠嚴密的。而產能過剩應該是這樣的:如果需求膨脹了,閑置的產能很快就能被動員起來,迅速產生出供給。如果產能不足,當有需求時生產不出來,就會物價上漲。所謂的產能過剩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東西都過剩,只能是一部分商品過剩,一部分不過剩。這一個現象全世界是一樣的,并不因為中國有產能過剩就對宏觀有什么樣的影響。
范劍平在分析我國經濟的失衡問題時,不約而同地與上述觀點相呼應。他說,我也覺得產能過剩這一個詞不太準確,應該是生產過剩。范劍平說,中國經濟所謂的失衡,有兩個問題不能解釋:第一,儲蓄這么高,不投資干什么?第二,投資造成產能這么大,不出口干什么?在現在的體制下,高儲蓄率帶來了高投資率,高投資率帶來了高出口率。如果要解決這一些問題,必須搞清楚中國為什么有這么高的儲蓄。現在的高儲蓄率,實際上不僅僅是老百姓的儲蓄率高。居民儲蓄率高是一個事實,主要原因是公共事業的缺位。1997年以后,我們的宏觀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業的投入份額是擴大的,因而政府和企業的儲蓄能力也是擴大的。企業這一塊最典型是國有企業,他交稅之后,收益是不上繳的,全部轉化為投資能力。我們這幾年稅收征管水平上升了之后,政府的儲蓄也是大幅度上升的。政府有了錢之后不增加公共服務,結果是老百姓只得儲蓄。于是政府自己搞投資,企業也搞投資。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歸根到底就是這一個問題。所以說,我覺得產能過剩這一個詞不太準確,應該是生產過剩。要解決這一個問題,就得在宏觀收入分配方面有所調整,提高居民收入的份額。同時,要調整政府和企業的支出結構,同時企業要承擔一些社會責任,把應該回報勞動者和社會的這一部分上繳國家,這是全民的資產,應該補充到社會保障里面去。有這樣的調整之后,“儲蓄這么高不投資怎么辦,投資這么高不出口怎么辦”的問題,才會解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