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專家談應對國際貿易摩擦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8月04日 08:28 經濟參考報 | |||||||||
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 趙曉:我國正進入國際經濟摩擦期 來自國資委研究中心的專家趙曉認為,大致可以斷定的是,中國目前正進入至少長達20年的國際經濟摩擦期。值得警惕的是,商品貿易領域的摩擦引發了制度領域的諸多摩擦
我國今年面臨的貿易摩擦形勢依然比較嚴峻,將集中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紡織品爭端雖然得到緩解,但摩擦依然存在;二是歐盟對中國部分鞋類的反傾銷調查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制鞋業可能面臨較嚴峻的貿易摩擦;三是到去年底,已有40多個國家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我國很可能面臨反補貼訴訟;四是今年可能會有更多國家出臺新的貿易壁壘和進入門檻,勢必影響中國貿易出口;五是發展中國家與中國的貿易摩擦可能會有所增加。 梅新育:各種貿易壁壘交叉出現 我國成為全球貿易摩擦重“災區”的嚴峻現實折射出了“防患于未然”的貿易摩擦預警機制缺失的尷尬局面。來自商務部研究院的專家梅新育認為,2005年既是中國對外貿易的豐收年,也堪稱貿易爭端年,這不僅因為美歐對華紡織品特保爭端波及就業人數之多、涉及出口金額之巨均為此前中國對外貿易爭端所未見,也是因為中國的貿易摩擦深度和廣度在這一年顯著發展。 在深度方面,“人民幣升值論”和要求我國調整經濟結構的壓力始終存在,我國對外貿易順差逼近1000億美元大關更加劇了貿易伙伴對我國的壓力;在廣度方面,不僅貿易爭端涉及的商品范圍進一步擴大,而且外國對華貿易保護工具進一步“創新”,新型保護主義手段日益增多。 事實上,由于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為主要手段的貿易摩擦已成為各國經濟發展中“沒有硝煙的戰爭”。目前,我國面臨的各種貿易壁壘往往交叉出現,進而給摩擦的解決帶來了巨大的困難。特別保障措施案件迅速增加成為我國貿易摩擦的一大顯著特征;技術性貿易措施已經取代反傾銷,成為我國出口面臨的第一大非關稅壁壘;知識產權壁壘是國際貿易中各國頻頻使用的競爭利器,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已經成為這一摩擦的嚴重受損者。 陳明德:建立快速反應機制 多哈回合進入“休眠期”后,我國可能遭遇更多的貿易壁壘。全國政協常委陳明德認為,我國亟待建立貿易摩擦監控預警系統,將國際市場的波動、外國政策體系的變化、產業發展的前景等納入預警系統中,并建立信息暢通的快速反應機制,實現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和行業協會的“四體聯動”,在第一時間對貿易摩擦作出反應。 陳明德建議,應盡快整合國際貿易摩擦預警機制,加強對出口商品競爭力、出口國的競爭對手情況和出口國政府和利益集團動態進行分析,以便為企業下一步的經濟決策提供信息支持;與此同時,各類商會、協會的運行機制盡快向市場化方向發展,并通過行業協會中介組織在國際貿易摩擦中切實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要做好對國外反傾銷的預警,也要做好國外產品對我國各行業的損害預警。 本報記者 李嘉 車曉蕙 王英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