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瓦房店公立醫院改制:價值數千萬賣了幾十萬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 07:38 經濟參考報
關于遼寧省瓦房店市公立醫院改制的調查 遼寧南部縣級市瓦房店,三年前把六家公立醫院推向市場。時至今日,關于這場改革的三個問號仍高懸于人們心中:國有資產有沒有流失?政府醫療監管能否到位?醫療公益性如何體現? 六家醫院“四種模式” 遼寧省瓦房店市有103萬人口,其中城區人口30萬人,目前有大大小小的醫療機構600多家,規模較大的醫院有10家,其中包括瓦房店市中心醫院和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人民醫院及中醫院等六家原來的公立醫院。由于醫療行業競爭激烈,改制前這些公立醫院普遍生存艱難,大部分醫院床位利用率不到一半。 2003年4月,瓦房店市確定將六家公立醫院全部改制。改制原則有兩條:一是買斷工齡,人員身份置換;二是國有資本退出。 買斷工齡按上年職工月平均收入乘上工齡來計算,平均每個職工三萬元左右,職工由事業單位性質轉為企業性質。同時,政府為所有職工辦理了養老、醫療等基本保險。為此,瓦房店市政府一次性拿出8000萬元。 國有資本退出主要采取協議轉讓方式,在實際操作中則形成了“四種模式”。第一種為托管經營,瓦房店市中心醫院的資產仍為國有,委托改制前領導班子經營;第二種模式為全員股份制,院長所占比例不超過30%。二院、中醫院采取這種模式;第三種模式為院長控股制。三院、五院采取這一方式。其中三院院長占78.5%的股份;第四種模式為醫院整體拍賣,四院即精神病院以430多萬元的價格拍賣給當地電視臺廣告部一位負責人。 改制成了“雙刃劍” 記者調查了解到,改制的作用幾乎是“雙刃劍”。一方面,改制醫院在競爭壓力下提高了服務質量、降低了醫療價格,醫務人員的技術價值得到承認;另一方面,競爭無序引發的廣告大戰、搶奪病人和醫生現象,又使當地醫療秩序陷入混亂。 記者在當地幾家改制醫院采訪了數十位患者,大家普遍反映,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比改制前好了。在三院內科619病房,60歲的患者滕金臣告訴記者,現在的醫生、護士態度相當好,非常負責任。 在激烈的競爭壓力下,各醫院醫療價格有所下降,有的醫院單純闌尾炎手術只要600元。瓦房店市衛生局副局長李濤說,改制后各醫院門診藥價基本和外面藥店價格相當,藥價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醫院進藥價格低,回扣少了。三院院長宋麗華告訴記者,青霉素0.89元一支,改制前三院一年用不了一件(5000支),改制后一個月就用了10來件。 改制后,一些醫院為了留住好醫生,大幅度提高了業務骨干的待遇,原來正高職稱醫生一個月2000多元,現在上升到3500元至4000元,甚至出現了四五位年薪10萬元的醫生。三院內科一位姓李的主治醫師告訴記者,過去洗衣房的、開電梯的,都跟大夫掙的差不多,現在是雙向選擇,工資體現技術含量,醫務人員的自身價值得到體現。 但與此同時,醫療廣告滿天飛,各家醫院爭上救護車,不擇手斷搶醫生、搶患者的情形在瓦房店也不斷上演。 記者夜宿瓦房店,看到當地電視臺從晚上20時30分至22時的黃金時間,90%以上是各醫院的醫藥講座和醫療廣告,改制醫院是其中的主力。在《健康窗口》欄目,四院(精神病院)的兩位主任大談抑郁癥、焦慮癥;在《健康有約》欄目,瓦房店中醫院的一位主任大談男女泌尿性疾病治療。四院、中醫院的泌尿科廣告不斷滾動播出。 一些醫護人員、患者告訴記者,各家醫院為了搶患者什么招兒都使。有的醫院和出租車司機達成協議,拉一個普通門診患者來看病給司機兩元錢,拉一個住院患者給50元至100元不等。 急救病人更是改制醫院爭奪的“焦點”。為此,各家醫院爭上救護車,有的救護車連基本的急救設備都沒有。 無序競爭也使一些患者深受其害。2005年11月2日晚,29歲的復州小逄村婦女劉某在復州中醫院(原隸屬瓦房店市第二人民醫院)臨產,卻被告知要進行剖腹產手術而醫院沒有血,讓她轉院。奇怪的是,醫院并沒將她轉到只有幾分鐘車程、又有血庫、婦產科歷史長達幾十年的二院,而是將其轉往幾十公里外的瓦房店市五院(婦嬰醫院)。由于當天大霧,轉移產婦用了一個多小時,最后因羊水栓塞、搶救無效,產婦和胎兒全部死亡。產婦的家人告訴記者,當時去復州中醫院就是看它廣告聲勢比二院大,哪知道它沒有血庫!一些村民則說,都是競爭給鬧的,生生把人給耽誤了。 公立醫院改制“三問” 瓦房店公立醫院的改制在業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人們不約而同地提出了三大問題: 一問:改制是否引起國有資產流失? 記者了解到,出于社會穩定的考慮,瓦房店市在改制過程中,采取了向醫院內部優先出售的原則,并對原法人代表購買醫院資產實行優惠15%的政策。同時,在一些醫院無法一次性拿出足夠資金的情況下,政府還允許醫院法人代表先辦轉讓手續,然后以醫院資產抵押貸款。這樣,有的醫院院長僅以幾十萬元就“買”下了總資產達數千萬元的醫院。 這種“協議轉讓”的做法引起了人們的質疑。一些醫護人員說,公立醫院經營困難可以賣掉,但有的醫院發展這么好,也很便宜就賣了,這么大筆的國有資產協議出售,為什么不公開拍賣?優惠院長15%,1000萬元資產優惠150萬元,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這種做法有什么法律依據? 二問:醫院改制后政府如何監管? 公立醫院改制對政府管理醫療機構提出了新的挑戰。李濤說,改制前,衛生行政部門是公立醫院的“總院長”,掌握著醫院的人、財、物,院長“不聽話”可以換。改制后衛生行政部門的權力大大弱化,只能依法對包括改制醫院在內的醫療機構進行相關業務的監督和指導,與工商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物價局、稅務局等部門共同對醫院進行監督和管理。 從瓦房店公立醫院改制實踐看,目前政府對醫院的監督管理存在兩大困難:一是無法可依。李濤認為,政府部門要依法行政,但目前困擾政府部門的是立法滯后的問題。比如,原來救護車實行政府控制購買;轉制后,各家醫院爭上救護車,而我國對救護車的管理目前還沒有具體辦法,這種情況如何依法管理?二是執法力量薄弱。面對鋪天蓋地的醫療廣告,瓦房店市工商局副局長劉振斌說,工商部門去年對瓦房店的幾大醫院、藥店、電臺、電視臺的違法、虛假廣告進行了處罰,罰款11萬元。但確實存在執法不嚴、管理不到位的問題。工商局商標廣告科只有四個人,辦案經費相當困難,連汽車的油錢都保證不了,怎么去查案子? 三問:醫療公益性如何體現? 記者調查了解到,改制前,瓦房店市每年給各公立醫院床位補貼共140萬元,還有數目不等的專項補貼。公立醫院承擔著重大疫情無償提供醫療服務,以及一些無主急救患者的醫療費等。改制后,政府只給中心醫院專項補貼,其余五家醫院全部變成營利性醫療機構,政府一分錢不給,三年后還要交稅。一些醫護人員稱之為政府“甩包袱”。 但與此同時,政府仍要求這些醫院承擔重大疫情、扶貧幫困等公益職能。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這“不公平”。“又叫馬兒跑又叫馬兒不吃草,可能嗎?”一些醫院對承擔每年數萬甚至10幾萬元的無主病人醫療費用更是頗多怨言。老百姓則擔心,醫院的公益性將流于形式。一些患者說,“私人老板都是為了賺錢,沒錢還能看病嗎?” 瓦房店市四院即精神病院被拍賣也引起人們的擔憂。記者在這里了解到,轉制后的四院不再僅僅接收精神病人,而是兼顧多病種。有知情人說,精神病治療不賺錢,醫院歸個人后,注重的是經濟效益,醫生減得差不多了。遼寧省致公黨的幾位委員提出,精神病人是困難群體,應由公立醫院做保障,否則社會難以穩定。 【相關報道】專家:評判標準不是“市場化程度” 點 評
高強衛生部部長 中國將規范有序地進行公有醫療機構改制,在政府增加基本醫療服務投入的同時,中國將積極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醫療服務事業,促進多種所有制醫療機構有序競爭。此外,中國還將完善醫療機構分類管理標準,確立不同類型醫療機構實行不同的經濟政策,加強行業監督,發展多層次醫療服務體系。 黃潔夫衛生部副部長 為保護人民群眾健康權益,提高醫療質量,必須正視和解決當前醫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要結合醫療工作實際,建立科學的醫院管理制度、規范的醫療服務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監督醫院不斷提高醫療質量,改進服務流程;積極探索多項措施,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丁寧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部長 醫院體制改革的關鍵在于向非營利性機構轉變,而這必須靠政府干預。在多層次醫療體制下,部分有能力的醫院可以進行市場化經營。但是,政府要明確責任,拿出資金負擔起人民最基本的醫療保健需要。 葛延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部長 中國的醫療改革應立足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最終目標,構建面向全民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保險體系。要以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作為服務提供主體,通過政府直接財政投入,結合財力和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免費向居民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并大比例補貼基本醫療服務。 本報記者:趙華 葛素紅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