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言沸沸揚揚 資本大鱷嚴曉群將成"顧雛軍第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8月01日 07:54 中國新聞網 | |||||||||
從7月21日傳出被刑事拘留的消息,到7月25日斯威特集團和“被拘”事件另一當事方上海科技正式辟謠,斯威特集團董事長嚴曉群最近成為媒體曝光率最高的企業家之一。 身家近兩億元的嚴曉群也是資本市場上斯威特系的掌門人。嚴曉群掌控的斯威特集團,旗下有上海科技、中國紡機、小天鵝和ST長嶺4家上市公司。嚴本人曾連續兩年登上福布斯中國富豪榜,2004年當選為“首屆南京十大經濟人物”。在南京,他是與蘇寧掌門人張近
嚴曉群被傳刑拘是有原因的。此前,嚴的部下、上海科技前董事長張杰和嚴曉群的重要親信顧群分別被公安部門拘留。顧群被拘前是斯威特集團財務負責人、資本運作核心策劃者。雖然目前尚不清楚張杰、顧群被拘留的具體原因,但據估計應與斯威特對上海科技的巨額占款有關。 根據注冊會計師的專項審計報告,截至今年4月,南京斯威特集團及關聯方占用上海科技的資金已達到5.98億元,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布的數字是6.02億元。其中張杰在任期間已披露的占款數額就高達3.68億元。 有證監局人士稱,這次是有關部門的一次重拳出擊,也是中國證監會今年提出追討大股東占款的一個典型教材。 “什么電話都得接聽,一旦沒接,市場上馬上就會傳出被調查、傳喚的傳言。”一家上市公司負責人此前告訴記者。 巧合的是,嚴曉群的手機最近一段時間一直無人接聽或處于關機狀態,斯威特的新聞發言人朱君宇的手機也無法接通。再加上張杰和顧群此前被拘與斯威特侵占上海科技資金有關,各方人士順理成章地猜測嚴曉群也已被刑拘。 媒體和業內人士分析這一消息時,均估計與斯威特對旗下上市公司上海科技的巨額占款有關。而上海科技和斯威特方面的說法則是,嚴正在北京活動,尋求解決占款的辦法。 嚴曉群,1965年1月15日生于江蘇溧水,在資本市場一貫行事低調、出言謹慎。但他前幾年曾不斷在資本市場創造“神話”。他所掌控的斯威特,也一直被稱為“中國股市八大神秘操盤機構”之一。 嚴曉群的麻煩從去年年底開始顯露端倪。去年11月2日,上海科技被斯威特集團關聯企業占用3.82億元資金一事曝光后,債權銀行紛紛向斯威特逼債,斯威特危機全面爆發。緊接著,斯威特宣布撒手中紡機,然后是ST長嶺主動宣布中斷重組,請走斯威特派駐的高管。 7月4日,上海科技公告稱,截至6月底,尚未收到大股東承諾的現金還款,因此董事會決定提前啟動訴訟程序。斯威特是上海科技第一大股東。 有分析人士認為,可能是斯威特方面的還款計劃始終沒有兌現,有關方面才只好刑事介入,“如果不愿意還款,對實際控制人采取刑事手段是遲早的事”。 有評論說,這一事件之所以被關注,是因為斯威特牽涉到多家上市公司,而嚴曉群是出了名的資本運作高手。 據了解,一些企業的大股東將上市公司當成提款機,將上市公司募集來的資金或經營所得據為己有,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滬深兩市有148家上市公司大股東非經營性占用上市資金315.7億元。 解決占款問題、清欠,已成為證券監管部門的工作重點之一。2005年4月,國務院研究部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重點工作時,明確指出全年要“重點解決上市公司的資金占用和違規擔保問題”。同年6月,中國證監會下發《關于集中解決上市公司資金被占用和違規擔保問題的通知》后,全國范圍的“清欠”工作正式拉開戰幕。 去年11月1日,國務院批轉證監會《關于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明文指出,嚴禁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侵占上市公司資金,已經侵占的資金,務必在2006年年底前償還完畢。 今年2月下旬,中國證監會黨委副書記、副主席范福春在上市公司監管工作會議上,專題部署今年清理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的工作,并表示對不主動清欠的,要追究法律責任。 在監管部門的打擊下,格林柯爾系的顧雛軍、飛天系的邱忠保紛紛落馬。比較去年被抓的顧雛軍和今年受刑拘傳言困擾的嚴曉群的遭遇,人們會發現,歷史好像正在重演。有人據此斷言,嚴曉群將成為“顧雛軍第二”。 同樣先是沸沸揚揚的傳言。去年5月中旬,有報道指出科龍電器遭證監會立案調查后,又有傳聞稱科龍董事長顧雛軍已經被有關部門監視居住。科龍電器新聞發言人一口否認,稱這是謠傳。但2005年9月15日,科龍電器發布了關于顧雛軍等高管被逮捕的公告。 盡管嚴曉群前些時日在北京接受媒體訪問時一口否認了“顧雛軍第二”的說法,并堅持認為“斯威特”仍在健康發展,但有分析認為,如果斯威特不能在證監會規定的2006年年底前籌足資金,還清對上海科技的占款,嚴曉群很可能像顧雛軍一樣,難逃牢獄之災。 記者還獲悉,上海警方正就斯威特對上海科技的占款是否涉嫌犯罪進行調查,如果涉及犯罪,即使斯威特及時歸還占款,相關責任人也難逃法律制裁。(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郭永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