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四大行年報點評: 主要隱憂不在外部沖擊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28日 19:55 中國經營報

  不久前,四大行(工、農、中、建行,下同)2005年報(摘要)先后披露,每家銀行年報各有特點,各有亮點,但放到一起觀察比較,則會發現,它記錄了四大行在一個時點過程的經營成果,值得品味和思考。

  四大行從部分數據比較三點共有不足

  縱觀四大行年報(摘要),2005年是四大行改革發展進步的一年,也是四大行治理結構逐步完善、經營效益不斷提高的一年。但是,從對四大行年報部分經營指標和財務數據的分析中,仍能看到四大行共有的一些困難、問題和不足。主要有:

  存差資金過多,效益水平不高。四大行年報中均反映出2005年存款增加大于貸款增加的現實,存差資金越來越多,貸存比偏低,資本和資產效益水平不高等。據年報數據統計,到2005年底,四大行貸款余額10.81萬億元,存款余額17.41萬億元,存貸款差額高達約6.6萬億元。與國際先進銀行比較,四大行的資本、資產利潤率都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如果將存貸比按75%計算,四大行還有2.24萬億元的存差資金可用于貸款。目前四大行存差資金還有進一步擴大之勢,形成“流動性過剩”的新困擾。這種流動性的相對過剩,已不單純是銀行經營能力的微觀問題,而是對國家

宏觀調控效果具有重大影響的貨幣政策導向問題,需要有一個重大的政策性突破或制度創新來化解這一難題。不然,不僅四大行的低效益經營會受到股東追求最大資本回報價值和市場用腳投票的質疑而失去
競爭力
,而且會給國家有效掌握宏觀調控和實現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帶來干擾或負面影響。

  收入結構單一,業務創新困難。雖然四大行在2005年分別搞了許多業務、產品、服務、科技、制度等的創新,但冷靜觀察,四大行的業務創新不僅范圍比較窄,科技含量不高,而且通過開辟服務產品收費的某些制度調整還受到越來越多的“價格壟斷”投訴,甚至被監管部門“叫停”。雖然四大行在拓展非信貸業務和非利息收入上花費了不少精力,多家銀行在擴大中間業務收入上煞費苦心并加大成本激勵,但目前四大行中間業務收入(非利息收入或手續費傭金凈收入)占其全部營業收入之平均比率仍然不到10%。

商業銀行受到股東追求價值最大化、增值化和客戶要求銀行服務優質化、無償化的雙重擠壓,大有進退維谷的煩惱。在這個問題上,也需要國家有關部門對商業銀行多予政策指導,加強風險監控,減少行政干預。否則,商業銀行在傳統狹窄的經營空間內就難以健康成長。

  資產質量不穩,風險隱患仍多。2005年,四大行都有一些不大不小的案子發生,有的銀行甚至是大案頻出,糗事不斷。四大行的信貸資產質量不夠穩定。據年報數據分析,四大行平均不良貸款率雖已降低到10.1%左右,但如果剔除工行剝離6350億元不良貸款的政策性因素,不良貸款總額比2004年還增加了數百億元。而且有的銀行還存在關注類貸款仍然偏高的隱憂,如中行關注類貸款比例為12.71%,建行為11.8%等。已有跡象表明,在宏觀調控的背景下,隨著部分過剩行業運行速度和投資增幅的減弱,或許已經醞釀了新一輪不良貸款再生的土壤,四大行必須居安思危,防范不測,決不能再走大干快上、制造不良垃圾的老路。

  迎接挑戰,增強競爭力

  2006年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面對與外資銀行的競爭時,四大行應該揚長避短。首先,需要國家建立健全公平競爭的業務、財務環境,取消目前對外資銀行的優惠稅務政策;其次,四大行要增強在合規經營前提下的有效合作,不能“窩里斗”;第三,四大行要繼續強身健體,增強以股值最大化和風險適量化相容的盈利創造力和成本控制力。當前,四大行最應該補充的并不在資本金,也不在產品服務和技術網絡,最急需的是法制、管理、人才。如果四大行在引進外資作為戰略投資伙伴的同時,能把這三個短腿補長,則沒有理由懼怕外資銀行的挑戰。此前國內有些學者和人士擔憂四大行尋求外資入股可能影響中國金融安全,甚至質疑銀行境外上市是“賤賣”國有股權。筆者認為,中國金融或銀行如果出現安全性問題,主要隱憂不在于外部沖擊,而更在于內部體制缺陷,機制失控,政策失誤等。如果四大行繼續處于體質虛弱、諱疾忌醫、不思進取的狀態,很可能會不打自倒;如果經過財務重組的結構性治理,穩健擴張,科學發展,就能夠增加抵御外部競爭的能力和應對危機事件的能力。相信隨著建行、中行、交行、工行等的相繼上市成功,農行再快馬揚鞭、奮起直追,中國銀行業在2006年及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后會更加有所作為,前景會更加美好。

  (作者為建設銀行總行合規部總經理)

本報記者:酈錫文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