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為富求仁 積累與捐助的效率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 14:51 南方周末
■局外局內,身后身先 □孫滌 市場化的強勁推動,人們不由自主地被席卷而去,加入“競富”的大潮。然而富到一定程度,就不免像小羊倌生了兒子,金融家買了游艇之后,不得不面對“還要什么”的相同問題。在慈善捐贈上一向嗇刻的巴菲特,近日捐出370億美元,對上述問題做出了極具個人風格的回答和詮釋 “向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zhèn)握l復知?”原本是針對奸相王莽的行跡而發(fā)的感言。王莽曾是個出名的循吏,謙謹堪稱楷模,然而其孝廉偽飾被日后他顛覆西漢的篡權打個粉碎。忠奸莫辨乃許多歷史遺憾的源頭,可能不完全適合我們要探討華倫·巴菲特最近的捐助行動案例,不過巴菲特的豪舉使人們有恍然大悟之感,則是一樣的。巴菲特在慈善捐贈上一向嗇刻,卻竟然在身體健朗的情況下,為公益事業(yè)一舉捐出了驚人的370億美元(他積累的巨富的82%)。除了時機(巴氏仍在享受工作的樂趣)和規(guī)模(有史以來世界之最),捐助的方式和動機也透發(fā)著發(fā)人深省的魅力。 在“市場”競爭的驅策下,絕大部分人都將以錢財為標的,也以錢財為評判來過活。特別是我們這幾輩人,受到轉型的壓力和摩擦,雖說是莫可奈何,卻總不免要向新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提出些質疑。 一位老知青朋友,下海成功后曾向我描述他當時的致富驅動力。由北京插隊到陜北,他曾牧羊數年,在與當地的小羊倌溝通時受到了撼動。小羊倌說自己勞作辛勤是受著一種憧憬的指引:多放羊——多賣羊——多賺錢——娶媳婦——多生兒子。朋友問,兒子長大后又如何呢?答曰:再多多地放羊、賣羊。知青由是感嘆自己斷不能如是,必須求突破。如今的他,已擁有企業(yè)若干、房產多間,許多人在為他“牧羊”。然而,他又在替誰“牧羊”呢? 這個故事是否實有其事,我不確知,但另有一則故事,可以肯定不是原創(chuàng)性的,那是德國諾貝爾文學獎作家伯格的一個短篇,常常被收入文集。說的是一位金融家備受業(yè)績的逼迫,周末到海邊透一口氣時,遇到一個漁夫在晴空下睡懶覺。金融家感到不解,這不正是捕魚的好時光嗎?于是引發(fā)了一段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漁夫對金融家居高臨下俯視自己享受風和日麗的懶散有所辯解,便故作好奇,請教金融家努力拼搏的動機。對話中發(fā)覺,金融家的模式也不過是:勤勉工作———職位提升———賺足夠多的錢———購置房子車子———再努力工作和進步———賺更多的錢———購置游艇等等。邏輯似乎完滿,可漁夫接著問,買了游艇要干什么?金融家嘿嘿不答。繞了一大圈,不就是要享受和風麗日嗎?和生子牧羊一樣,兩者有殊途同歸之趣。 市場化的強勁推動,人們不由自主地被席卷而去,加入“競富”的大潮。出色的、靈活的,或好運的先行富了起來。然而富到一定程度,就不免像小羊倌生了兒子,金融家買了游艇之后,不得不面對相似的問題。即使沒有特里莎修女的德行,我想,一個人也總得回答這類問題。 現(xiàn)成的答案有的是,生兒子還怕多嗎?除了游艇閣下怕沒地方花錢不成?叔本華或克爾加特等人也許早就告誡過,別做在赤炭鋪就的跑道上奔跑而停不下來的光腳漢,可他們是冥頑不靈的人,難以與時俱進。另一方面,各種渠道以最精美的圖像、文字、音響,轟炸式地宣導人們,奢侈是如何的榮光,億元豪宅、瑞士鉆表、犬馬名模,無不令人振奮,催人沖鋒不止,難道我們還需要什么別的理由來質詢有錢或賺錢的合理性么?但是,賺取或保衛(wèi)錢財并非沒有成本,投入往往過于高昂,殫精竭慮再多賺一塊錢是否劃得來?或遲或早,無論是為了追求快樂還是為了支配他人(至少是他人的勞作),富翁和漁夫都會問賺錢和花錢的意義,以及它們的限度。 對于巴菲特,這尤其確實。巴菲特出身至多是個小康,自認為天生善于理財,運氣又好,得以一路賺來,積聚了450億美元的個人財富。這個數額超過了聯(lián)合國不少成員的整體國力,在全球排名僅次于蓋茨先生。巴菲特不但是世界首富之列中惟一純然靠金融投資發(fā)了財的人,據說還是首富之中惟一仍然朝夕操刀不息,孜孜賺錢不止的人,以他自己的話,是“樂此不疲”。反過來看,他的消費卻很簡陋,同一襲西服穿十幾年,同一幢房子住三十幾年,買鐘愛的可樂飲料時還不忘用折扣券買大箱的;他又明言把財富傳給子女屬“不道德”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財富理念。然而,在富人們常做的慈善捐助活動中,他卻甘居人后,老是掂斤掂兩的;并且稱公司的錢是股東的,自己作為受托經營者,無權慷委托人之慨。(其實巴氏把90%以上的財富投在了控股的哈達威公司,占了公司股權的百分之四十。)巴菲特長期來每年捐出的區(qū)區(qū)一二千萬,和他的巨富地位并不相稱。作為巴菲特的推崇者,我對他的通達、務實、勤勉、坦誠、睿智、幽默、深邃和精于計算非常折服,并從1995年開始就在國內報章多次撰文推介和頌揚。記得1999年在巴氏一本書的中文版的序言里,我對巴氏經常口稱“財富回哺社會”的微言大義,卻始終不見行動頗有些刻薄,批評“老頭對財富這個玩具倒真能執(zhí)意玩不放手,非得死而后已”。 確實,要是巴菲特堅持遲遲不肯出手,萬一有個意外的話,誰又能說得清楚他真實的財富觀和效率觀呢? (作者為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商學院教授,電子郵箱sundi@sdb.com.cn) (P1171322)
【發(fā)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