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蒜的名氣一直雄踞國內老大的位置,其質量也早已有口皆碑。其中,山東金鄉縣的大蒜更以品質優、產量高、出口量大而享譽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素有“世界大蒜看中國,中國大蒜看金鄉”的說法。據介紹,該縣標準化大蒜的種植面積已達2.67萬公頃,占總種植面積的66.7%以上。2005年金鄉出口大蒜35萬噸,創匯1.2億美元,分別占山東省的50.4%和31%。其中,該縣5家龍頭出口企業擁有標準化大蒜生產基地9667公頃,總產值18.2噸,出口創匯達7000萬美元。
提起出口業績,我國大蒜并不是一直風光。加入WTO以來,我國大蒜出口量在迅猛增長的同時,也因為沿襲傳統的種植方式,大蒜個頭不等、品質參差不齊等原因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失利,產品也常因農殘、藥殘含量超標而遭遇國際貿易壁壘。這樣的問題,在金鄉也曾遇到。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質量的高門檻急需引入標準化生產,以改變農業生產狀態,提高產品質量。
近年來,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兩級質量技監部門聯手農業部門共同制定了《無公害金鄉大蒜、圓蔥》地方標準、《金鄉大蒜蒜種操作規程》等質量標準和生產規范,把大蒜等農作物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納入了標準化管理軌道,形成了與國際、國家和行業相配套的質量標準體系。
為了推動標準化基地建設,該市縣兩級質量技監部門通力合作,采取培訓、發宣傳單、請專家講課等方式強化農民的標準化意識。農業標準化工作人員和農業部門的技術員一起深入鄉村農戶和田間地頭,向農民耐心細致地講解、手把手示范,引導他們學標準、用標準,全縣農民受教育面達90%以上。據當地質量技監部門統計,多年來,金鄉地區先后印發《農業標準化知識問答》13萬份、《無公害大蒜、圓蔥生產技術手冊》10萬冊,培訓技術骨干5000多人。
在標準化建設之初,該地區就創建了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配備精密分析儀器,對化肥等農資產品以及大蒜等農產品進行質量檢測,使金鄉大蒜從生產源頭保證質量,沒出家門就擁有了通向國際市場的通行證。目前,蒜農們對用標準化選種、施肥、用藥、田間種植技術有了深刻了解,產品質量不斷提高,產量由實行標準化之前的每0.06公頃均產蒜薹300公斤、蒜頭1000公斤,提高到每0.06公頃均產蒜薹350公斤、蒜頭1125公斤,農民種植大蒜每0.06公頃收入已能超過3000元人民幣。
隨著標準化的逐步推廣,金鄉蒜農在市場競爭中認識市場、適應市場的能力不斷增強,涌現出了一批土生土長的農民企業家。山東金鄉縣宏昌果蔬有限公司、宏泰冷藏加工有限責任公司、華光蒜業有限責任公司等龍頭加工企業已建立自己的原材料生產基地,大蒜、圓蔥等農產品生產基本實現了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種植、系統化加工、企業化管理。山東省金鄉縣宏昌果蔬進出口公司去年出口創匯高達2200萬美元,連續3年奪得全國民企單一出口大蒜第一名。談起這一變化的根源,該公司董事長陳慶海說:“這都是我們通過國家級農產品標準化出口示范基地驗收,農產品質量提高了,市場不斷擴大,才有了今天的規模。”
濟寧市質量技監局局長張西周表示,目前,濟寧、金鄉兩級質量技監部門在推廣農業標準化的同時,又積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加強企業質量管理,申報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組織企業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操作規程進行生產。
截至到目前,金鄉縣共有7家企業的10個產品申報了無公害農產品標志證書。“金鄉農副產品不僅擁有了自己的‘護身符’,使企業快速發展壯大,還帶動起一個個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 華光蒜業負責人表示,是標準化使金鄉乃至山東贏取了“中華蒜都”的美名。 作者:梁 麗 朱文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