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2001年以來的經濟波動和宏觀調控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4日 08:54 中國經濟時報

  2001年開始,我國經濟進入了新一輪增長過程,進入了周期的上升階段。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局部過熱的苗頭和一系列不穩定、不健康因素。調控既運用我國以往幾次宏觀調控的成功經驗,又根據新的情況有所創新,綜合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并同深化改革緊密結合,注重實效,標本兼治。

  ■張立群

  基本背景

  2001年開始,我國經濟進入了新一輪增長過程,出現了一系列新特點和新問題。從2000年開始,經濟增長率持續保持在高水平上;從經濟周期的角度看,進入了周期的上升階段。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局部過熱的苗頭和一系列不穩定、不健康因素。主要是部分行業投資增長過快,銀行貸款增速偏高,引起煤電油運供應緊張,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糧食產量連續四年下降,市場糧價大幅度上漲。

  分析其背景,主要是消費結構升級拓寬了產業發展的空間;改革的推進使市場主體的活力逐步增強(好的企業,例如民營企業增多);市場環境逐步改善等。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來自市場的內生性因素不斷增強,需求自主增長能力明顯提高。消費結構升級速度加快,拉動了產業升級。居民在住、行等方面購買活動的旺盛,拉動了住宅、汽車等產業加快發展,進而對產業鏈條發生了輻射面十分廣泛的拉動,帶動了產業結構變化和升級。以信息生物產業為先導,住宅、

汽車產業為支柱,傳統產業全面改造為基礎的產業升級主線越來越清晰。產業升級步伐加快帶動了城市化進程加快。伴隨著城市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速度加快,農村非農產業和勞動力向城市加快轉移,我國城市化進入又一個活躍時期。1998-2005年間,城市人口比重年均提高1.4個多百分點,比1992-1997年間的年均速率提高0.4個多百分點。城市化為產業升級創造了必要的環境,與產業升級形成了相互推動的關系。經濟結構轉換的能力明顯增強,產業自主發展的水平提高了。

  這一發展背景下出現的問題,主要是由于產業結構的劇烈變化以及體制機制問題形成的低成本擴張。新一輪經濟較快增長也是產業結構劇烈變化的過程。此次增長起源于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帶動的房地產、汽車產業的迅速發展。房地產、汽車作為代表消費升級方向的終端產業,與食品、輕紡、家電等傳統的終端產業比較,對重

化工業和能源運輸產業的需求要大得多。2003年與2000年比較,鋼材產量翻了一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從產業聯系的角度看,住房、汽車是終端產業,重化工業是中間產業,能源、運輸是基礎產業,相互之間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房地產和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必然對鋼鐵、水泥、有色、石化、機械裝備等重化工業產生巨大需求,打破終端產業和中間產業原有的供求平衡;重化工業的加快發展也必然對煤、電、油、運產生巨大需求,并打破中間產業和基礎產業之間原有的供求平衡。新一輪產業結構失衡導致新的市場供求缺口,并引起價格上漲,形成一些行業利潤豐厚的發展空間,刺激相關產業迅猛增長。重化工業、能源運輸產業都是資金密集型產業,其加快發展必然導致投資高速增長。可以認為,這一輪投資高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新出現的市場供求矛盾的適應性調整。在原有的產業均衡被打破、新的產業均衡尚未形成時,必然出現由結構劇烈變化導致的一些方面的迅猛發展。

  從體制和機制角度看,由于約束和補償機制的缺陷,導致了低成本擴張,加劇了擴張的力度。第一,土地開發成本很低。土地通常以協議方式轉讓,不能通過市場化交易反映真實地價,征地、拆遷補償標準不健全或不能嚴肅執行,一些地區甚至以零地價進行招商。第二,資金使用成本很低。擴大內需背景下,銀根寬松,資金價格很低,而在經濟升溫、貨幣需求增加、物價上漲以后,利率卻沒有變化。第三,環境和資源的使用成本很低。環保和資源利用方面缺少必要的準入標準和補償標準,建設項目幾乎不計環境、資源的使用成本。我國礦產資源稅目前還是按照實物量征收,在煤炭等資源價格大幅上漲時,對資源開采的補償明顯偏低;而且煤、電價格脫節,資源型產品價格的上漲沒有相應傳導到最終產品。凡此種種,難以形成相應的替代、節約資源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經濟運行和投資擴張成本低的背后,潛伏著一系列體制缺陷,如政府干預過多,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尚未完全確立,市場機制不健全,價格不能反映生產要素的稀缺性,投資風險約束不到位,等等。

  綜合起來看,是經濟增長空間擴大和經濟活動成本偏低的矛盾:一方面,消費結構升級帶動的產業升級和劇烈的結構變動,形成了巨大的市場需求;新的增長內容使工業化與城市化緊密結合起來,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加快,這些都形成新的巨大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土地、資金、資源、環境等方面的使用成本又很低,容易導致不計成本、忽視效益的低水平擴張,不利于投資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優化,也妨害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因此,經濟增長中出現的問題,本質上是結構、體制和增長方式問題,是結構矛盾和體制缺陷的綜合反映。

  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供求緊張,并導致糧價和食品價格較快上漲,其原因和背景則與1978-1990年期間有了很大不同。1996年,我國糧食產量突破1萬億斤;另一方面,城鄉居民的糧食消費量則趨于穩定。全國人均糧食消費量從1986年起持續減少,其中城鎮居民人均糧食購買量從138公斤/年逐步降低到1995年的97公斤/年;農民原糧人均消費量也保持在1987年的259公斤/年的水平上。到2004年城鎮居民人均糧食購買量降低到78公斤/年,農民人均原糧消費量降低到218公斤/年。同時,豬牛羊肉等糧食轉化產品購買量也趨于穩定。其中城鎮居民人均購買量保持在23公斤左右/年,農民人均購買量保持在16公斤左右/年。年度糧食消費量大體穩定在9700億斤左右(由于對社會糧食存量,特別是農民家庭糧食周轉存量估計上的差異,有一種觀點認為應該為9300億斤)。在此背景下,糧食出現了供大于求的形勢,我國糧食市場供求關系出現根本性改變,并導致了市場糧價持續下降,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雖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市場對糧食生產的調節作用仍導致糧食產量持續減少。正是市場的這一調節作用,導致了2003年糧食產量降低到8630億斤的水平,人均糧食產量降低到666斤,低于1982年的水平。同時也使糧食供大于求格局得到改變,創造了糧價較快上漲的條件。總體看,這是市場調節下糧食生產適應糧食需求的調整活動,由于市場調節機制以及政府調控職能各自存在的問題,使其表現得比較激烈,波動幅度比較大。糧價和食品價格上漲,成為推動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對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產生了較大影響。同時,也使政府和社會各界重新認識到農業基礎地位的重要,注意加強了城市化進程中對基本農田和糧食生產能力的保護。

  宏觀調控的主要措施

  為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防止大起大落,國家采取了加強宏觀調控的決策和部署。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中央政府采取了有針對性的宏觀調控措施。調控的重點,一是地方政府的土地開發和批租;二是銀行系統的資金供給。既調控這些要素供給的總量,也調控其投向(明確了控制發展的行業)。由于對非典沖擊經濟后果的擔心,2003年的調控力度比較溫和,而且主要運用經濟手段(例如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進行。到2004年一季度,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一些方面的投資過熱苗頭明顯,影響經濟和社會穩定的問題比較突出。針對形勢的變化,中央政府果斷加大了調控力度,在進一步強化經濟手段調控的同時(兩次提高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并實行差別準備金率制度),開始動用必要的行政措施(凍結土地審批一年,要求地方與中央保持一致,對國有商業銀行貸款進行直接審查,對投資項目進行全面清查等)。通過法律經濟手段,并輔以行政手段,對部分行業投資進行直接管理,有效控制了土地和資金等關鍵要素的供給,抑制了地方政府的經濟擴張沖動,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企業、居民的自主投資,從而緩解了信貸、投資增長過猛,以及土地開發和城市發展對部分居民利益侵害較多,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加大了對農業、能源運輸等基礎產業的支持力度,在市場需求和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加快這些產業的發展,經濟的薄弱環節得到加強。此外,還加強了煤、電、油、運的生產調度,加快了規劃內的鐵路、電力、大型煤炭基地建設。經過這些工作,有效抑制了暴露出來的問題,繼續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勢頭。進入2005年以后,宏觀調控措施的針對性和時效性進一步增強,黨中央和國務院在全面分析經濟形勢的基礎上,提出要更加注重保持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更加注重把握好宏觀調控的重點和力度,更加注重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注意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更多地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要求繼續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加強各項宏觀經濟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綜合運用財稅、貨幣、土地供給等政策手段,有效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在控制投資反彈的同時,重點穩定房地產價格、控制房地產投資重新過熱;化解外貿順差擴大帶來的貿易爭端;與此同時,著力進行改革攻堅,在農村稅費改革、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股權分置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等方面都邁出了重大步伐,并取得顯著成效。這些改革對解決經濟增長的體制機制弊端,推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和協調性,都有長遠和基礎性的作用。這次宏觀調控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實踐,其特點主要表現在:(1)審時度勢,主動調控。(2)區別對待,有保有壓。(3)措施配套,注重實效。這次調控既運用我國以往幾次宏觀調控的成功經驗,又根據新的情況有所創新,綜合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并同深化改革緊密結合,注重實效,標本兼治。

  宏觀調控的成效和面臨的新問題

  在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的綜合作用下,我國經濟呈現穩定增長狀態。其主要特征是增長速度較高和物價水平較低的組合。2003-2005年,我國GDP可比價增長率持續保持在10%左右,物價漲幅最高為3.9%,2005年已經回落到1.8%。

  在這一增長背景下,我國宏觀經濟呈現以下特點:

  第一,供求總量關系呈現大體均衡狀態。改革開放以后的很長時間內,我國經濟存在比較普遍的短缺現象。從生活消費品到工業原材料、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缺,這是出現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波動的重要原因。在社會生產力巨大發展的基礎上,這一問題逐步得到了解決,大多數商品和服務已經不存在短缺現象。近年來經濟加快增長過程中,雖然出現了原材料和能源交通短缺的情況,但沒有導致各種商品的普遍短缺和價格總水平的持續上漲,在市場調節下,隨著生產能力的迅速擴大,這些方面的短缺狀況得到緩解。到2005年,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等原材料價格已經穩定,而且顯現出生產能力過剩跡象;能源交通的短缺也在逐步緩解。事物的運動,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控制需求,使經濟總量的不平衡趨向平衡,目標明確,相對好操作;但在大體平衡的狀態下,穩定供求增長,繼續保持平衡,目標則不易確定,操作難度加大。控制力度小,可能出現新的投資反彈;控制力度大,又會導致需求不足和經濟偏冷。

  第二,市場調節的廣度和深度明顯增加,經濟內在的自主增長能力提高。經過2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一是企業已經成為相對獨立的市場主體,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基本由企業根據市場決定。二是絕大部分商品價格已經由市場供求決定,與國際市場相聯系的全國商品市場已經形成。金融、勞動力、技術、土地等要素市場也處于發展過程中。三是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據國家統計局測算,2001年我國非國有經濟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經超過60%。隨著這些變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日益突出,基于市場調節的消費、生產投資活動在經濟增長中開始居于主導地位,經濟自主增長能力明顯提高。與此聯系,經濟結構根據市場需求變化的適應性調整能力也明顯提高,近年來原材料工業和其他供給短缺的行業,都出現了快速發展,很重要的原因是市場價格的引導。因此,注意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各方面發展經濟的積極性,成為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目標。

  第三,經濟體制和機制的弊端在更深層面突出出來,行政性的投資沖動仍然比較強烈。市場和政府兩個方面的機制和行為都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市場方面,突出表現為要素市場發展滯后,土地、能源和其他緊缺資源、資金等難以通過市場價格變化反映其稀缺程度,也難以形成相應的替代、節約資源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這就助長了資源、資金需求的快速擴張。政府方面,對競爭性領域的投資介入過多,對一般經濟建設活動參與過多;財稅體制的問題一定程度上促使地方政府熱衷于上建設項目、參與地方各類投資活動。市場和政府兩方面問題的結合,就形成了不計成本、不顧風險、不惜資源和環境代價的行政主導投資熱,集中在城市發展和建設方面表現出來。控制難度大,如任其發展下去,后果將會非常嚴重。

  宏觀經濟形勢的這些特點,要求既要有效控制行政性的投資熱,以及市場引導的投資過快擴張;也要注意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發揮、保護和引導好各方面發展經濟的積極性。既要控制需求過快增長,又要防止需求不足。在錯綜復雜的形勢面前,宏觀調控的難度實際上是加大了。要求必須進一步提高宏觀調控政策的靈活性、預見性。必須正確把握經濟發展趨勢的變化,保持社會供求總量的基本平衡。只有這樣,才能夠避免經濟的大起大落,實現持續的平穩較快增長。

  經濟增長面對的另一個情況是,重化工業在新一輪經濟增長中的比重比較大。而這些產業的特點是,經濟規模大,建設周期長,對能源和資源的需求大,對環境的影響也比較突出。這些產業的發展,既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帶來了很大的不穩定因素。因此,必須更加注意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特別是注意提高經濟增長對人民綜合福利的貢獻。此外,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也是加工制造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時期,要求必須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發展現代制造業。

  從未來經濟增長看,還面臨處理好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關系,處理好投資與消費關系的問題。2005年以來,在經濟持續平穩較快增長的同時,從總量關系方面顯露了兩個問題:第一,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據有關分析,當前我國鋼鐵、電解鋁、鐵合金、焦炭、水泥、汽車等方面生產能力過剩的情況比較嚴重;紡織、電力等行業也潛伏著過剩的危險。與此聯系,相關產品價格大幅回落,企業利潤大幅度降低,虧損企業增加,產品庫存增加。第二,進出口貿易不平衡的矛盾突出。2005年貿易順差達到1019億美元,為上年的兩倍以上。這兩個情況表明,我國經濟總量關系已經發生變化,從局部的供給不足,部分產品價格上漲過快,轉變為局部需求不足。而國際市場需求對我國產品銷售的影響明顯擴大(貿易順差增加也是我國產品凈出口增加)。這就要求必須重視需求、主要是國內需求的穩定增長。從國際經驗看,大國經濟都是以國內需求為主。對外部需求依賴過多,會給本國經濟增長帶來很多不穩定因素,而且也不利于協調與他國之間的貿易關系。

  擴大國內需求有兩種選擇:第一,擴大國內投資。其特點是可調控度高,見效快。1998年以后的一段時間內,針對國內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尚未啟動、消費需求不足的情況,為了防止經濟持續回落,政府采取增發建設國債、擴大政府直接投資的做法,并取得明顯成效;第二,擴大國內消費。其特點是可調控度低,見效較慢。

  從投資和消費的關系看,二者是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的。沒有投資就不會形成新的產品生產能力,從而就不能為消費提供產品,也不會增加就業和收入。這些都會限制消費的增長。沒有消費,新建的生產能力就會閑置,產品銷售就會遇到困難。從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情況看,生產能力比較充裕,擴大國內需求不能依靠進一步擴張投資、增加生產能力的途徑,否則將形成更多的過剩。必須從鼓勵消費入手。雖然政策對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度相對較低,見效較慢,但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促進消費需求穩定擴大,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當前的需求不足問題,緩解生產能力過剩的矛盾。而且可以保持市場競爭的力度,增強投資活動的風險約束,提高投資的質量和效益。

  總之,要著力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促進消費結構升級,以鞏固經濟增長的基礎。同時,要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通過提高

競爭力和出口效益,謀求外部需求對經濟發展的持續帶動。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