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關于電價突漲的議論不但充斥著媒體,社會輿論也沸沸揚揚。筆者注意到這次漲價與上次漲價有著截然不同的背景。上次漲價是全國電力供應全面告急,為了節約電力供應,緩解電力緊張局面,采取了高耗能企業提高電價,民用電價適度上漲的價格調節(實際是漲價)措施。
當時,一些電力部門官員和專家,紛紛發表談話說,我國的電力在一個很長時間里
供應緊張的局面不會改變,加快電力改革勢在必行。那時筆者就納悶,能源、交通從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就被確定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產業,國家投入巨資來解決這個問題。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電力供求矛盾已經不那么突出了,為什么突然又說相當長時期電力供應將緊張呢?而這次漲價理由何在呢?正好前一段時間,國家發改委的官員剛剛告訴我們,今年夏天全國人民不用太擔心缺電,中國告別了長達4年之久的缺電局面,難免讓人有點費解:緊缺的時候漲價,而供應充足了也漲價,電價怎么就不符合市場供求規律呢?
而這次漲價的理由據說是因為煤電價格聯動改革的結果。這又使筆者聯想到許多關系國計民生的行業,一說改革,產品和服務價格就上漲了。電力價格是這樣,水氣煤以及其他公共產品也是這樣,風景名勝區也不例外,醫藥醫療以及教育領域和鐵路公路等運輸領域等都是如此。一說改革就漲價,改革=漲價,這種思維定式充斥在各個行業,已經存在很久了。
這種思維定式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一些經濟學家把市場機制和價格機制看作萬能和不加區別的濫用導致的。好像只有漲價才能理順價格機制,只有漲價才能督促節約行為,只有漲價才叫發揮了市場機制,才叫市場化改革。其實有些行業改革的重點不在價格機制上,一味在價格上打主意是舍本逐末。例如:電力行業,改革的關鍵和根本在于打破壟斷,而不是一味漲價,在壟斷情況下價格杠桿是不起作用的,是沒有彈性的。不在根本上做文章,而一再漲價,只能加重百姓以及其他行業的負擔,導致不合理的再分配,這是隔靴搔癢。
現在老百姓對兩件事情最為懼怕,一個是某某行業要改革了,另一個是某某產品和服務價格要開聽證會了。改革開放初期,農村改革大大釋放了農村生產力,使農業一年上一個臺階,農民一舉解決了溫飽問題,得到了實惠;企業改革使企業職工待遇大幅提高,職工得到了實惠。那時,百姓盼改革,發自內心想改革,徹頭徹尾擁護改革。而現在,這種一改革就漲價,改革=漲價,一改革、一聽證百姓就得多掏腰包的所謂改革,百姓怎能從內心里擁護,恐怕只有懼怕二字。說穿了,這種所謂的改革絕非我們所說“改革開放”的改革,而是一種價格“改變”,是改革的泛化。與其這樣,不如直白地說:某某行業進行價格體系調整。漲價何必假改革的名義?
因此,必須破除“改革=漲價”的思維定式。要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上進行改革;一些價格不合理行業,通過提高價格理順經營機制是必要的,但不要打著改革的旗號;要朝著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成果方向改革,改革就要使百姓得到實惠,比如: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就是這樣一種改革。這樣才能提高改革的公信力,才能使百姓擁護改革,也才能保證改革的順利、健康推進。 作者:余豐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