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中國創新”的軟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2日 09:24 中國經濟時報 | |||||||||
■毛晶慧 近期,一些國內知名研究機構及其關聯企業,陸續曝出了一些虛報科研成果、轉移科研資金、欺騙國家和公眾的負面消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反響。 “分析這些弊端出現的原因,管理疲軟難逃其咎”。日前,中國科學院博士后劉勤
在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新”的過程中,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的科研能力,是很多專家和學者已經達成的共識。劉勤教授說,對于大多數國內研究機構而言,要想扮演好“創新”角色,需要在各個方面不斷提高。 其中,吸引和培養更多的高水平科研人才、爭取更多的科技創新資金、合理購置并充分使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裝備,這些涉及人、財、物等方面的“硬件”指標,固然非常重要;但另一方面,和計算機的工作原理一樣,高水平的研究機構同樣離不開“軟件”,建設國際先進的創新研發管理制度、高效率低成本的創新研發業務模式、組織并管理好具有完整創新研發能力的專家團隊,都是不容忽視的“軟”力量。 在對國內外研究機構進行對比分析后,北京大學計算語言研究所副所長詹衛東博士認為,國內研發創新力量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但國外主要集中在具有產業領導力的大型企業,特別是以實驗室(Lab)形式存在的企業中央研究院。這種模式的好處,是可以充分利用市場規律,建立良性透明的科研創新機制。特別是在研究成果向生產力轉化這個關鍵環節,建立了有效的評估和反饋制度。從國內研究機構暴露出來的問題看,恰恰是在這個環節,存在著明顯的漏洞。 近年來,由于中國具有人力成本低、發展迅速、市場龐大等特點,很多國際企業的高水平實驗室已經陸續進入國內,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國內設置研究機構的外企已經超過7000家。劉勤說,這些外企在國內的研究機構,利用優厚的薪酬待遇,招聘了大量的國內青年技術人員,擔任中低層研究工作,但在高層或關鍵研究崗位,仍以使用外籍人員為主,研發管理制度全部采用國外的做法。 在劉勤看來,雖然這種智力出口、人才出口,是比農產品出口、紡織品出口更高效的國際貿易方式,但如果長期都是這種人才單向流動,可能會導致國內研究機構后繼乏人,甚至損害國內機構的研發創新能力。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去年進入中國的惠普實驗室(HP Lab)所采用的獨特模式,得到了劉勤教授、詹衛東博士等業內專家的關注。已有40年歷史的HP Lab是全球信息技術產業最重要的研究機構之一,在惠普公司每年36億美元的研發投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惠普中國實驗室主任華裔女科學家許玫君告訴記者:“HP Lab沒有照搬在世界其他地區和其它企業在中國的做法。而是通過與清華大學、華中理工大學等國內高等院校高水平研究機構合作,利用國內大學現有的研發團隊,配合‘中國教育網格’、‘中國教育科研網’等國家重點研究課題,進行聯合研發。幫助國內研究機構逐步建設與高水平研發相適應的現代管理機制,建立適合自身的創新研發流程。” 對此,詹衛東博士認為,在這種合作研究模式下,國內研究機構可以在保持完整研發團隊的基礎上,參與國際高水平研發課題,了解全球相關產業的創新研發趨勢,有效避免方向錯誤和低水平重復研發;研究人員可以在高中低各級水平上,全方位開展國際交流;能夠在國內研究機構“軟件”建設領域,更快、更多地借鑒國際先進經驗。 詹說,如果說20多年前悄然流行的“制造代工”模式,奠定了今天“中國制造”的基礎;那么,來自國內研究機構與HP Lab的“創新代工”模式,對于最終走上“中國創新”的發展道路,無疑將提供有益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