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煩惱與“久病成醫”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0日 09:57 經濟參考報 | |||||||||
沐浴著晨風與陽光,享用著音樂和飲料,馳騁在寬闊而又通暢的大路上,這種快樂是在下駕車時最大的滿足。但是近幾年來,這樣的快樂已經越來越少了。每天上下班,鋼鐵洪流的擠迫、廢氣煙塵的款待和道路擁堵中的勞神費力,使我有一種天天都要“過堂”的感覺。天長日久,心里就落下了這樣一種“病”:幾天不摸車,手就癢癢;一摸車,又會滿腹煩躁和憋悶。
混亂的北京交通,是這種“病”的主要根源。很多人都以為,北京車多路少,所以才會擁堵。果真如此嗎?北京有200多萬輛汽車,地區總面積1.68萬平方公里,道路總里程1.9萬公里。其它國際性大都市是什么樣的狀態呢?巴黎、東京、倫敦這些超一流的地方咱就不說了,就說香港。香港汽車總量大約是北京的1/4,總面積僅為北京的1/15,道路總里程也僅為北京的1/10?梢,彈丸之地的香港,車的密度不比北京小,路卻不比北京多。那人家的交通狀況如何呢?十幾年前我就體驗過,那是相——當地好! 也許有人會說:法律意識淡漠,管理手段落后,所以咱們道路的利用率才不高,交通才混亂!此話不假。那么,管理手段差在哪呢?這不是一個三言兩語能說透的問題。這里,我且舉幾個小小的例子。這些例子,是天天在與方向盤、紅綠燈和各種車輛的廝磨中觀察和感悟到的,可能不那么在理,但也應該不會差得太遠。久病都能成醫,何況咱這個天天在路上混的老車手呢? 其一,自行車與機動車矛盾難解。蔡國慶一首《北京的橋》,唱出了首都道路建設近些年的輝煌。但是,北京不可能把所有的路口都變成立交橋,就像不能把所有胡同都拓成大馬路一樣。而只要平面交叉還在,自行車就免不了要和汽車打架。你看,在所有的十字路口中,右轉彎的汽車與直行的自行車永遠是一對很難調和的“冤家”,很多事故與糾紛都是由此產生的。這些事故和糾紛,反過來又加劇了交通的混亂。 不僅是自行車與汽車的矛盾難解,北京至今還存在著汽車與火車互相影響的現象。在郊區一些地方和廣安門等地,鐵路與機動車道仍然處在一個平面上,這些交叉路口前不久還出現過汽車被火車撞飛的慘劇。這種現象與一個正走向國際化大都市的北京形象是極不相稱的。 其二,“自助紅綠燈”可能是一個敗筆。幾年前,作為體現“以人為本”的新舉措,“自助紅綠燈”開始出現在北京的機動車道上。行人只要按下設在路邊的按鈕,若干分鐘后綠燈就會亮起。目前,北京少說也有幾百上千個這樣的裝置,最密集的機動車道上,有時隔十幾米就有一個。這種裝置確實方便了行人,但司機可慘了。其實,過街天橋或地下隧道,完全是一種一勞永逸的手段,既安全又節能,還能大大緩解交通狀況,不知為何如此受人冷落? 其三,自行車代步恐怕并非十全十美。因為汽車驟增,曾有不少城市逐步減少了自行車道,以相應增加機動車道,但受到了不少人的批評。在西方,很多地方也開始興起自行車熱來,甚至不惜為其新辟專用車道。不錯,從節約能源、保護大氣和強身健體的角度來說,騎自行車完全有益。但對于一個城市的交通來說,筆者始終認為騎自行車并不明智。試想,在同等單位的路面上,在同等單位的時間里,公交車運送的人多呢,還是自行車運送的人多?如果把自行車道逐漸劃歸機動車道,鼓勵人們多坐公交車,并相應增加公共交通工具,不僅前面提到的矛盾沒有了,而且整個城市的道路也會因交通工具的整齊劃一、容易調度而提高利用效率,大家出行也會因車流的提速而節約了寶貴的時間。 這樣的好事,何樂而不為呢? 葉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