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預防和減少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行為,衛生部目前正在擬定醫生處方使用化學名的管理辦法。不過,這一辦法尚未出臺,一些醫院卻已經“未雨綢繆”,有了自己的“對策”了。
日前,在北京的一家醫院,本報記者目睹了這樣一幕:“藥品化學名記不全,要是改用化學名開處方有點麻煩。不過,醫院電腦已裝上一套軟件系統,能將商品名自動切換為
化學名!边@家醫院的一位科主任對記者說完這番話后,現場演示了簡單的切換過程。
“絡活喜”是美國輝瑞制藥公司的一種降壓藥,化學名叫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記者看到,這位科主任將“絡活喜”三字敲入電腦病人處方一欄,再按一個回車鍵,立即出現了“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字樣。處方打印后僅顯示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化學名替下了商品名。
“病人手中處方只顯示化學名,而醫生電腦里存儲的仍然為‘絡活喜’!边@位科主任說,處方使用化學名后,對他們沒任何影響。
在我國,藥品名有兩種,一是化學名,即其化學成分;另一個是生產企業起的商品名,如“絡活喜”這樣通俗的稱謂。因此,同一化學名、不同商品名的藥品在我國已成一種普遍現象,該問題一直也是醫藥界爭論最多的話題。不論醫務人員、還是患者都反映,“一藥多名”不僅給用藥安全帶來一定的隱患,而且還成為醫務人員同藥品生產企業、銷售企業之間的流通利益鏈上的關鍵一環。
原來,醫生一般都用商品名開處方,藥企的眼線——藥劑科統方員,據此統計該藥的使用次數,藥企則按次數付給醫生一定的開藥回扣。改用化學名后,由于同化學名、不同商品名的藥品很多,統方員不易分清醫生處方中究竟是哪一家藥企的產品。這就不利于統計處方數量,理所當然地遏制了統方行為,也切斷了醫務人員和藥企之間的利益鏈。
但是,這樣一套軟件系統處理之后,醫生寫的是藥品商品名,電腦留的也是商品名,但是病人手中的處方顯示的卻是化學名。計算機軟件暗地援助,統方依然如故,醫生照樣拿回扣,商業賄賂行為我行我素。
本報記者 曾亮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