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20年中國區域發展將呈現六大新格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6日 08:53 中國經濟時報 | |||||||||
■本報記者王曉紅 6月27日,參加第一屆長株潭三市黨政領導聯席會議暨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研討會的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肖金成接受了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的采訪,他指出,未來20年是中國區域經濟變化最劇烈的時期,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區域經濟將呈現六大新格局。
格局之一:東西部經濟差距擴大,人均收入差距可望縮小 肖金成認為,隨著進一步的對外開放,沿海地帶仍將是投資的熱點地區。東西部的經濟差距將日益擴大。首先,從石油、鐵礦、糧食、棉花等重要資源的供給來看,國內的儲量不足。而中西部地區的資源開發具有投資大、周期長、投資回收慢等特點,勘察開發和生產的成本高,海外進口的產品在國內市場仍具有較大的競爭力。我國的產業結構將偏重于制造業而非采掘業、產業布局將較多地偏重于接近國際資源的沿海地帶。其次,沿海地帶的產業密集度高,企業之間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分工關系,以降低生產成本。再次,沿海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成本相對較低。西部建設所需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往往高出沿海城市好幾倍,這自然會影響到對西部投資的經濟效果。另外,沿海地區人口密度大,國土面積小,社會管理成本低。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管理水平明顯低于東部沿海,社會管理成本相對較高。 與此相關的另一個重要趨勢是,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人口向沿海地區流動,人均收入水平會有較大程度的提高,人均收入差距有望縮小。首先,國家每年要安排一定數量的資金用于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其次,財政轉移支付和用于改善生態環境的資金也會不斷增加。政府投資的傾斜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區人民收入的提高。東西合作的加強、城市規模的擴大、第三產業的發展以及企業活力的提高,不僅能夠增加就業,而且能夠提高工資水平。隨著全國勞動力市場的建立,西部地區的勞動力和人口將隨著東部地區勞動力需求的增加向東部地區流動。西部地區人口可能出現減少的趨勢。“分子”增加,“分母”減少,人均收入必然增加,相應東部地區的“分子”“分母”同比例增加,因此二者的差距有望縮小。 格局之二:三大城市群繼續主導中國經濟發展 肖金成說,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的顯著特征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龍頭。新世紀伊始,隨著中國加入WTO,跨國公司大舉登陸中國,三大城市群成為跨國公司首選之地。長三角在上海的輻射帶動下,外資增長迅速,已成為我國最大的出口加工基地。未來20年,長三角的腹地將繼續擴大,浙江全部、江蘇大部分地區、安徽一部分地區都將進入上海都市圈。珠三角地區將和香港、澳門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其優勢更大,輻射力更強。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各大城市特色和優勢十分明顯,互補作用強,北京具有政治、文化和高科技的優勢,天津具有港口和制造業的優勢,石家莊具有商貿業的優勢。一旦突破行政的藩籬,發展的潛力就會迅速釋放出來。可以肯定,三大城市群在未來20年仍將主導中國經濟的發展,其他地區都難以望其項背。 格局之三:一大批中等城市成長為大城市,新的城市群不斷涌現 肖金成認為,隨著城市化戰略的實施和城市建設方針的改變,抑制大城市發展的諸多因素將不復存在,大城市的發展速度將大大加快。中等城市最有發展潛力,且多是區域經濟的中心,隨著戶籍制度的根本變革和市場化的推進,許多中等城市將迅速成長為大城市。到2020年,我國100萬人以上的城市數量將超過100座,50萬人以上的城市數量將超過200座。絕大多數的地區級城市都將躋身于大城市的行列。 各省范圍內都將形成多個經濟中心,各省的經濟中心有可能與行政中心出現偏離,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各省區會逐步改變省內單一經濟中心的格局,逐步發展起一批新的經濟增長極。在此趨勢下,新的城市群將不斷涌現。目前,已初露端倪的有山東半島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關中城市群。大大小小的城市群和產業帶將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并對“諸侯經濟”形成沖擊。 格局之四:京廣線中段和長江中游地區可望崛起 肖金成說,京廣線中段和長江中游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和安徽的沿江地區,以前被稱為中原五省,是中國交通條件最好,資源比較豐富,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卻比較緩慢。近年來,經濟發展開始加速,優勢重新顯現出來。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的經濟區,如武漢、襄樊、宜昌三角區,長沙、株洲、湘潭經濟區,南昌、九江和景德鎮經濟區,安徽沿江經濟帶。京廣鐵路沿線的大中城市發展很快,武漢、長沙、鄭州三大城市呈遙相呼應之勢。鋼鐵、汽車、食品、機械制造等產業已具有相當的競爭力。這一地區有望建設成為我國內陸地區以滿足內需為主的消費品、中間產品和投資品并重的制造業中心。 格局之五:中國經濟重心有北移的趨勢 肖金成指出,中國目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心在東南沿海地區,這是由該區域所具備的各方條件決定的。觀察未來20年中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心的變動,應特別注意是否還有一些潛在的經濟增長核心區存在,以及這些潛在的經濟增長核心區變為現實的經濟增長核心區需要什么樣的條件。目前來看,中西部內陸地區出現經濟增長核心區的可能性不大,中國經濟發展格局的中心向西的轉移存在著一些客觀限制。無論從歷史的發展,還是從區位條件來分析,北部沿海地帶有足夠的理由成為潛在經濟增長核心區。隨著改革開放和體制改革的深入以及水資源條件的改善,經濟重心向北轉移的趨勢有可能成為現實。 格局之六:跨國經濟合作加強,次區域經濟發展加快 肖金成說,中國對外開放的空間格局由80年代的沿海逐步擴大到90年代的沿江、沿邊和廣大內陸城市,目前,已基本形成一個全方位對外開放、多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的地區經濟發展格局。中國區域發展格局與周邊地區區域集團化發生緊密的關聯,中國與相鄰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將得到加強,逐步形成若干個經濟聯系比較密切的次區域經濟合作區。其中包括東北亞次區域經濟區,主要有中國的華東、華北和東北地區及日本、韓國、朝鮮、俄羅斯、蒙古;東南亞次區域經濟區,主要有中國的華南、西南地區及東南亞諸國;中亞次區域經濟區,主要有中國的新疆及西北地區和中亞諸國。中國周邊次區域經濟區的形成和發展必將有利于中國逐步建立起多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的格局,加速中國對外開放的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