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兩岸產業共同市場論壇綜述(2):促進兩岸農業振興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6日 02:23 新桂網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楊清

  恭城的柿子經過臺商的重新包裝和進行產品設計定位后每公斤賣到40元,價格比原產地高了10倍。這是6月28日一位臺商在南寧舉行的桂臺兩岸產業共同市場論壇農業合作分論壇上透露的消息。

  桂臺兩岸農業的合作給臺資企業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帶動了廣西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大步發展。到2005年10月,在廣西投資的臺資農業企業達250多家,投資金額為1.66億多美元,僅2005年以來,就有17家臺資企業到我區投資農業,投資金額1055萬美元。在新的形勢下,雙方應該怎樣合作,才能實現最大的互惠共贏?在當天舉行的以《借鑒經驗,引領新農業》為主題的“兩岸產業共同市場論壇”農業合作分論壇上,來自大陸臺灣兩岸近10多位專家學者見仁見智,為促進兩岸農業的振興、實現兩岸共同發展獻計獻策。

  兩地優勢互補 合作前景廣闊

  廣西與臺灣隔海相望,北回歸線穿越兩省區腹地,兩地氣候和農業條件相近,加強桂臺農業合作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自治區農業廳副廳長韋吉田在論壇發言中說,臺灣農業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臺灣現代農業發展具有四個特點。一是高附加值、高投入、高產出農業;二是環境生態農業;三是觀光、休閑農業;四是與國際接軌,走國際化農業。努力拓展廣西與臺灣農業的合作,提升廣西農業水平,將促進廣西“農業強省”的建設。

  他說,臺灣有優良品種、先進農業技術和科學的管理經驗、外向型的農產品市場網絡。廣西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持續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桂臺兩地緣相近,農業形態相似,廣西區位與臺灣同在一個地球緯線上,同屬于亞熱帶氣候區域,具有與臺灣完全相同的發展農業的優越自然條件,亞熱帶特色農業資源豐富。同時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奠定了發展農業堅實基礎,因而具有與臺灣發展農業合作的優勢。優勢互補,取長補短是桂臺農業合作發展的動力。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兩岸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要素互補,建立兩岸農業合作的高效能平臺,使廣西蘊藏豐富的農業自然資源,臺灣擁有的農業資本、技術等得到更合理配置,桂臺兩地未來將在WTO的框架下,農產品貿易通過互補原則、農業投資通過互利原則、技術和種原通過互惠原則,進行農業合作交流,分享資源,創造雙贏的美好前景。

  國家發改委農村經濟司副司長胡恒洋指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新任務,需要不斷開拓和創新。兩岸農業發展互補性很強,可以互相補充共同進步。大陸有豐富的農業資源,有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但缺少資金和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臺灣在農業科技、管理、品牌、資金、市場開發上具有強大的優勢,但農業目前正面臨著資源貧乏、耕地減少、勞動力價格過高、農產品市場小等問題,兩岸的合作前景非常廣闊。事實也證明,臺灣集約化、規;慕洜I管理方式可以提升廣西的傳統農業。

  這幾年來,臺資企業以其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優質高效的種苗品質、新穎獨特的經營管理手段、廣闊的營銷市場以及經營者的敬業精神,對廣西農村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了廣西現代農業的發展。

  他建議,一要認真學習臺灣保護和支持農民發展的經驗。二要進一步加強兩岸科學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提升兩岸農業水平。農業發展最終要依靠科技解決問題,和發達國家、地區相比,大陸農業科技發展水平還不高,農村科技對農村的發展的貢獻還比較低,臺灣在農業科技發展方面有很多地方值得學習。三要進一步擴大兩岸的農業投資與貿易領域。

  加強兩岸交流 促進兩地合作

  亞洲大學副校長彭作奎先生指出,近年來,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兩岸農業交流相對于其他產業比較緩慢。促進兩岸農業交流和投資必須注意到臺灣農業發展的特性,并通過兩岸農業交流的機制建設,促進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

  他說,在60年代臺灣的農業發展中,主要是依靠科技特別是生物科技進步促進臺灣整個農業的發展。到70年代,由于農村勞動力減少,農村勞動力工資大幅度上揚,臺灣農業開始走上機械化和高科技發展道路,同時也促進臺灣整個農業競爭力的提升。在臺灣經濟發展初期,是向農民扣稅來支持工商業的發展,到70年代臺灣開始補貼農業。加入WTO以后,臺灣通過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來提升農業。臺灣是用發展科技的方法來解決人口的增長,通過生物技術來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另外一個重要特點是臺灣的農業實驗經費幾乎全部由政府承擔,而技術是免費提供給農民的。現在,臺灣農業發展已經慢慢從依賴有形資產轉變到無形資產,對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會越來越嚴,研發的成果必須向智慧市場來購買,這是臺灣農業重要特點之一。

  他認為,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相對于工商業交流與合作比較遲緩,是因為臺灣的農業技術是由政府來提供,受到有關法律和政策的限制。他建議,加強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特別是生產管理以及技術交流。可以經常邀請臺灣專家和從事相同產業的農民做面對面的溝通。要以市場為導向,利用廣西的生產優勢,由臺灣企業家引進高附加值的農業品種,交給廣西農民飼養和種植,然后送到食品加工廠,互利合作,共同開拓國際市場。

  加大農民培訓力度 提高勞動力素質

  臺灣師范大學科技學院人力教育與發展研究所教授施正屏認為,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區域經濟要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必須走協調發展之路。為此,必須解決農民問題。而加大農民培訓力度,提高勞動力素質,是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出路的有效方法。

  他說,在兩岸開展農業合作的過程中,農民培訓、就業市場以及勞力市場一體化,應該作為一個重點。目前大約有1.5億的農村勞動力進城,農民就業的難點在于文化素質低,因而急需社會專業技能的培訓。臺商在大陸投資不是招不到工人,而是招不到符合條件的工人。加大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可以解決農民就業問題,也可以解決城鎮化帶來的多種問題。在兩岸未來的交流與合作中,如何解決“三農”問題,如何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如何發揮勞動力的資源優勢,取決于全國一體化勞動力市場如何建立。如果城鎮化的基礎工作做不好,原來舊有矛盾就會延伸,農村地區和城鎮的矛盾就會加劇,從而給大陸快速增長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

  加快發展循環農業 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去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中提出大力改進農業經濟。今年1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又提出加快發展循環農業的建議。循環農業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

  國家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洪遠認為,循環農業就是采用循環生產模式的農業,它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的一種農業發展方式。它的內容核心是“三個基本點”:一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二是減量化,就是盡量減少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物質量,節約使用資源,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三是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點。

  宋洪遠認為,發展循環農業基本思路是要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要求,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的原則,大力推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形成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小排放,可循環、高效益的農業經濟體系。要堅持經濟發展、安全發展,從而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循環農業首先要建立比較完善的循環農業的法律法規體系、政策支持體系、技術創新體系、政府管理體制以及機制。在這樣一個制度和法律創新的情況下,以降低農業的生產消耗,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農業生產廢物的排放,從而提高農業的綜合能力。

  農業交流與合作的重點和領域

  韋吉田說,廣西農業在桂臺合作中極具發展潛力和優勢。獨有的區位條件和自然條件給廣西農業的未來發展和桂臺農業合作帶來無限的商機。他認為,通過示范區(試驗區)的建設,將大陸的農業資源、勞動力、科研成果與臺灣的資金、應用技術、農產品運銷等優勢有機結合起來,將極大促進兩岸調整農業結構、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最終形成互惠互利、互補雙贏的局面,實現兩岸共同發展,促進兩岸農業的振興。

  他建議,桂臺農業合作與交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合作建立重點功能示范區。其中包括合作建立亞熱帶優勢農產品加工業合作示范區、玉林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農業生物技術開發示范園區、蔗糖良種培育創新開發示范園和蔗糖深加工基地以及桂(南寧)臺灣國際農產品物流中心。二是合作建立區域生態特色農業合作示范區,使資源達到合理配置,使重點功能示范區的成果得到輻射,實現桂臺農業合作向縱深層次發展。三是合作建立桂臺農產品貿易交流平臺。四是合作建立對口交流平臺。

  構筑強勢合作平臺 共創兩岸農業雙贏

  在2006年4月15日“兩岸經貿論壇”閉幕式上,中共中央、國務院授權國務院臺辦主任陳云林宣布在廣西玉林市設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海峽兩岸(廣西玉林)農業合作試驗區的設立,將使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向更廣領域、更高層次發展。

  玉林市市長金湘軍表示,海峽兩岸(廣西玉林)農業合作試驗區建設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定好建設目標,把好建設步伐。努力把試驗區建設成為南亞熱帶農業研究、培訓和交流中心,南亞熱帶特色農產品育種、生產、加工和流通中心,農業休閑觀光旅游基地,桂臺高層次交流、高技術引進和高端產品培育的三高農業合作交流平臺。

  二是劃出功能分區,定好建設內容。根據不同功能和不同作用,試驗區分為核心區、示范區和輻射區三個功能分區。核心區將以臺灣農業高新技術、先進設備、高端人才和精品品種引進、試驗及推廣應用為宗旨,集研究、培訓、開發、生產、加工、貿易、交流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示范區主要進行良種繁殖、農產品加工、支撐服務和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建設。輻射區為核心區和示范區以外的玉林市其他部分,以臺灣優良品種標準化連片開發、規模經營為主。

  三是區分輕重緩急,抓好建設重點。近期內,重點抓好桂臺農業合作交流服務示范園、臺灣農民創業園和臨海高科技農業合作區的建設。編輯:楊東作者:楊清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