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企業便宜了外資,就是招商大局?
當下西部一些省區盲目熱衷引進外資,背后是政府短期的政績利益壓倒了企業長期發展的利益
本想引進外資,引進技術,做大做強產業,卻不料丟了市場,喪失優勢,遭遇難以
承受的合資之痛。在西北內陸寧夏,一些地方政府一味追求招商引資,結果讓企業“上錯花轎嫁錯郎”,導致中方“賠了夫人又折兵”。盲目合資給我們帶來的深刻教訓,為時下“用市場換技術”的觀念與做法敲響了警鐘。
西軸是如何變成德方獨資企業的
作為全國軸承行業首家上市公司,寧夏西北軸承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合資之痛尤其劇烈。據西北軸承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樹明介紹,西軸是鐵道部批準生產鐵路軸承的廠家之一,產品占全國鐵路軸承市場的25%,在行業內舉足輕重。
FAG公司是世界第三大軸承公司,德國最大的軸承企業。過去20多年來,FAG公司一直參與中國鐵路軸承的研究開發工作。受資金困擾的西軸與正在中國尋找最佳合作伙伴的FAG公司接上了頭。但在談判中,德方的條件相當苛刻:必須要最好的產品,最好的市場,包袱都甩給了中方,還必須控股,董事長、總經理要由德方擔任,中方只能配副職。經過3年時間的談判,在中方退讓的情況下達成一致意見:即德方以現金和技術投入,中方以精良設備和廠房投入,組建鐵路軸承合資企業。
在西軸與FAG合資過程中,由于德方資金始終不能到位,西軸想撤銷合約,可是政府部門卻一再堅持,要求企業“從招商大局出發,堅決把合資搞下去”。2002年5月16日,雙方開始組建富安捷公司。后來FAG被收購后,控股方轉為德國依納公司。
自從合資以后,西軸未嘗到一絲甜蜜,卻不斷吞咽苦果:連續兩年虧損千萬元以上。2005年,合資公司裁員250人。西軸全部接收了原西軸股份公司員工身份的裁員。
在合資公司連續兩年虧損,市場大幅萎縮的情況下,“為了自治區招商引資大局,為了留住德國依納公司”,西軸不得不于2003年與德國依納公司簽約,將西軸持有合資公司的49%股權出售給依納公司,合資公司從此變成了德方獨資企業。
李樹明頗有感觸地說,一些外資企業往往用虧損逼迫中方慢慢退出企業,這正是外方企業慣用的做法。國家辛辛苦苦培育20年的主導產品被外方低價拿走了,從此失去占企業40%的市場。
政府積極,企業憂心,結局鬧心
綜觀寧夏幾起大的中外合資項目,往往是政府積極、企業憂心、結局鬧心。小巨人機床有限公司由寧夏長城機器集團有限公司和日本山崎馬扎克株式會社共同出資組建,于2000年正式開業。當時中方控股,日方以技術入股。公司開業以來,一年建成投產,兩年實現贏利,三年達到設計能力,創造了國內新建機床生產企業的奇跡,也給國內同行企業帶來了許多全新的理念。
就在經營良好的階段,日方突然變臉,提出不想再合資了,要么日方退出,由中方經營,要么中方退出,由日方經營。看似兩條路,實際只有一條路,中方只有退出的份!這是因為,在幾年的時間里,中方根本沒有掌握日本的技術,如果接受企業,機床廠就是一堆廢銅爛鐵。
記者調查發現,當下,西部一些省區仍然無視客觀條件,盲目熱衷于引進外資,“合資之痛”時有發生。有關專家指出,這一現象的背后是政府短期的政績利益壓倒了企業長期發展的利益。據李樹明介紹,有一次德方為了讓西軸提供的某項原料降價,找到政府壓迫企業降價。每當合資企業中方與外方有什么爭執,最后讓步的總是中方,不讓步,政府就有人出面干預。
地方官員只關心政績,不考慮國家產業安全
“市場換技術”成為空想深刻教訓亟待汲取寧夏商務廳一名干部認為,合資企業被獨資,至少有了稅收,增加了就業崗位,增加了GDP。這或許代表了許多政府官員的心聲。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國家幾十年投入培育而成的大型企業,一旦假以外資之手,就輕而易舉地喪失了控制權,盡管有諸多好處,但可能直接威脅國家經濟安全。
有關人士建議,要提高合資的水平,逐步完善利用外資政策。許多地方為了加快發展本地經濟,競相以本地的好企業為重點,規定時限對外招商引資,甚至為了防止其他地方搶先,不惜答應外方種種苛刻條件,而外方則借此機會加速并購國內排頭兵企業。
經濟要健康發展,政府宏觀政策的引導不可或缺。但在現實中,一些地方官員只關心自己的政績,根本不考慮國家產業的安全。市場經濟必須要以市場為主,無論是合資重組,還是并購,都是企業的經營行為,自然應該由企業來主導。一些業內人士坦言,在政府強力主導的合資重組中,中國的企業家們就像是在戴著鐐銬跳舞,個中滋味,苦不堪言。 (記者黃會清羅博來源:新華社《半月談》)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