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買東西的市民對“建議零售價”并不陌生,它們在批發市場中的服裝標簽上頻頻現身,在超市里的日用百貨區里也是屢見不鮮。
面對琳瑯滿目的市場,明碼標價本是消費者最期待又非常容易信賴的一種銷售模式。但是,為何越來越多商品上標注建議零售價,而且這個價格與實際賣價要低20%—80%,“建議”過于離譜,讓消費者感到一頭霧水。記者在昆明各類商場廣泛調查后看到,現在的建議零售價,很大程度上已成為商家在促銷中頻頻打出的“擦邊球”,引誘消費者購買的殺手锏。
“建議價格”水分大
公司職員李小姐在國防路一家小店花170元買了條牛仔褲,吊牌上印有“建議售價:289元”。李小姐告訴記者,她經常去這家買牛仔褲,店主的要價都是標價的八折,老顧客還可以再還價。言語間李小姐覺得自己占了大便宜。
在新聞路批發市場里記者看到,某品牌內衣的標簽上寫著“零售價:128元”,經過跟老板一番討價還價后,以60元成交。類似的事情,記者在昆明雙龍商場里時有碰到。最終的銷售價格,可以談到低于標簽建議零售價40%—60%。
除了服裝,在昆明大到家電,小到牙膏、洗發水、首飾,也都標有建議零售價,但幾乎沒有商家按照“建議”賣。
批發市場里,商家不按“建議零售價”銷售的情況屢屢可見。商場、超市也如此。貨架上外包裝印有建議零售價2元一包的某品牌衛生巾,實際售價為1.9元;盒子左上角印著建議零售價3.9元的牙膏,實際售價為3.4元。
建議零售價成促銷“利器”
在東風西路上一家號稱英國品牌經營箱包的店內,正在選購皮包的王女士對記者說道:“你看這個包,建議零售價200多,不到100塊就能買到了,相當于打了五折啊!很劃算。”環顧周圍,忙于選購的人還真不少。
一位林女士告訴記者,一般看到價格標得較高的商品會產生一種這東西品質肯定比便宜的要好的心理,建議零售價標得很高,給人造成這個商品品質好的印象,又通過打折優惠等以便宜價格賣出,讓消費者就算買高了還覺得占了便宜,這其中的貓膩不言而喻。
隨機采訪中,大部分消費者都對建議零售價均表示出懷疑的態度。雙龍商場里一位銷售員對此直言不諱:“建議零售價相當于一個最高價格,我們只要有差價賺就行了。”在網上經營了兩年服裝的孔小姐告訴記者,廠家會有意定一個比較高的零售價,銷售商愿意選擇利潤空間大的品牌。然后在實際銷售中有意降低價格,給顧客造成該產品價格確實低的印象,從而提高銷售數量。
賣場標價方式五花八門
記者在調查中看到,從商品品種來看,采用建議零售價這種標價方式在服裝中最多,小百貨小商品其次,家電及數碼產品等較少。從經營場所來看,有名氣的大型百貨賣場中較少,一些批發市場中較普遍,專賣店中也有零星產品標出建議零售價。
在調查建議零售價過程中,記者看到,昆明各類商場對商品標價方式五花八門。在南屏步行街旁一家童裝專賣店,記者看到有三種標價方式:一是服裝上自己帶有小標簽,有的標零售價,少量的也標有建議零售價;另一種是用昆明市物價檢查所監制的云南省零售商品標價簽,上面產地、價格、型號等信息較全;第三種標價方式最“簡潔”,直接寫人民幣××元,品名、型號等一概沒有。
張敏實習生吳潔 (春城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