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銀行投資企業債,被業界看作央行分流銀行體系中多余流動性的第一招,而央行的下一招,坊間傳言是把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以及活期存款利率都下降為零。
賺取存貸差是銀行的主要生存手段,當存貸差數額高企,降低存款利率就可能成為金融機構的選擇手段。盡管這使得金融機構生存壓力減少,但明顯的將損害廣大儲戶的利益。金融機構面臨壓力時,儲戶利益所以常常成為被犧牲對象,很大程度上與銀行間缺乏實質
性競爭,即有效競爭沒有在銀行間形成有關。缺乏實質性競爭,銀行之間就不可能出現差別性服務,也就是幾乎所有銀行提供的服務,均停留在差不多的層次上。這樣一來也就沒有銀行會因為服務差而難以獲得存款,以至于難以生存,也不會有銀行過多地得到儲戶的青睞,從而獲得明顯更多的經濟利益。在這種情形下,銀行自然也就沒有提供相對優質地服務儲戶的積極性與動力,儲戶也就只能選擇引頸受宰。
在當前國有控股情形下,行政權力可以名正言順地介入銀行經營行為當中,幾乎所有銀行業務都接受提供同等服務的指令,這自然也就沒有差別服務的生存空間,也就不會有針對儲戶的實惠產生。資產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同一也導致銀行缺乏經營自主性,不能成為獨立市場經營主體,各種充分競爭下可能產生的利于消費者的市場行為也就不可能出現。而充分市場競爭的缺乏,現代公司治理制度的難以建立,也導致銀行機構臃腫、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這樣也就使得通過降低成本向儲戶讓渡實惠的可能性不能實現。
因而,只有進行銀行產權制度改革,當前出現的種種金融困境才可能得以擺脫,儲戶利益才可能得到切實維護。而當前銀行產權改革的現實方案是,在保持銀行國有控股的前提下,逐步引入多種形式的非國有資本。隨著銀行中國有股份逐步縮小直至退出,民營股份逐漸獲得較大比重,從而對國有股形成一定牽制力,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才會更為有效,儲戶從中獲得更多實惠才可能會有更大的預期。
本報特約評論員 魏文彪(作者系資深經濟評論員)
(金陵/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