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跟著別人走。”聽聞中國鋼廠再度被迫“追隨”別人定出的鐵礦石“首發價”,不少業內人士都發出了這樣的慨嘆。話語權和定價權,已成為中國經濟界面對國際商品市場“中國買啥啥漲、中國賣啥啥跌”現象的一個急切訴求。去年中國鋼廠首次正式參與全球鐵礦石價格談判,最后被迫“追隨”71.5%的漲幅,業內對“最大買家無權定價”慷慨陳詞,并寄希望于今年。今年中國鋼廠首次成為全球鋼鐵業的“主談代表”,但最后礦價首發權依然旁落,其中原委值得深思。話語權已明顯體現很難說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亞力拓和
必和必拓公司對中國市場的力量“沒有感覺”。2006年度礦價談判整個過程前后足足有半年之久,其中至少有一半左右的時間,礦業巨頭主要是在與中國鋼廠進行市場形勢的探討和分析。在一段時間內,日本和歐洲方面的談判基本都停了,“主戰場”完全移向中國。中國鋼廠在正式參與談判的第二年就初步贏得了“主談代表”的地位。其實,中國鋼廠的力量即使在去年的談判中,也有顯露。去年新日鐵與淡水河谷公司達成上漲71.5%后,主要鋼廠已表示追隨。但必和必拓公司“橫生枝節”,要求相對巴西礦運價便宜的情況下額外實施加價,中國鋼廠堅決頂住壓力,迫使必和必拓放棄不合理要求。這使全球鋼鐵業界對中國“刮目相看”,也為今年中國鋼廠贏得主談地位打下了基礎。中國目前每年的鐵礦石進口量已占到全球海運貿易量的40%以上,更為關鍵的是,今后國際鐵礦石需求增量的主要部分將來自中國。也就是說“中國不買、礦山難賣”,這樣規模的市場誰都不能忽視。話語權轉移的軌跡已顯現,中國鋼鐵業與礦業巨頭之間的“雙向依賴”決定了雙方誰也不愿意出現“惡性破裂”的局面。即使個別礦山企業一時發出“最后通牒”式的言語,很快也以和緩的語氣收回。淡水河谷公司人士近日明確表示,中國完全有資格決定鐵礦石價格,這一點中國今后完全做得到。市場力量對比尚未調整到位中國鋼廠今年在主談地位上卻遭遇了罕見的僵局,最終旁落了礦價首發權。當5月16日“淡水河谷-蒂森克虜伯價格”出臺后,業內普遍感到意外。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鋼廠打不破僵局的根本原因是“中國需求”的剛性太強,彈性明顯不足。而彈性不足的根源就是中國市場的整合度不高,市場分散,中間環節過多,在過度的采購競爭和轉手競爭中根本無法調節需求總量和需求結構,難以在長期合同談判中形成“一致對外”的整體議價能力。寶鋼集團談判代表說,中方在談判中最直接的“軟肋”就是國內鐵礦石現貨市場與長期合同礦之間每噸15美元以上的價差。而這個價差的背后就是中國分散型市場的“松散和無序”。存在不少虛假需求“泡沫”的現貨市場占到中國礦石貿易量的一半左右,而這個龐大的現貨市場又對應著中國鋼鐵業中大量的小規模鋼廠。整體的分散結構帶來的是不穩定的市場運行,這種不穩定性直接帶入了長期合同礦價的談判中,使得談判中的博弈不斷增加了即時供求的參照,從而影響對長期互利的考慮。正是由于中國市場的整體性不足,也使得中方談判策略的靈活性受到影響。中國不同類型的鋼鐵企業盈利能力和成本承受能力各有不同,對礦價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要在這些不同意見中求得相對一致的態度,周期很長,很難跟上談判形勢的變化。分析人士認為,在年初鋼材市場尚處低谷及3月、4月份市場初起時,中方如能及時應變,應該不致錯失奪得價格首發權的良機。但鋼產量只占全國產量8%的中方主談代表寶鋼卻有難言的苦衷,它必須照顧到參差不齊的其他鋼廠的要求。只要中國鋼鐵業集中度上不去,在談判立場上“同進同退”的難度就客觀存在。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負責人透露,中國將進一步提升鐵礦石貿易的經營門檻,推進中間貿易代理制,盡力擴大進口鐵礦石長期合同采購的比重,切實加快鋼鐵業產能調整的步伐。談判機制的“漏洞”應盡快補上今年的談判僵局,也多少暴露出現行礦價談判機制上的問題和漏洞。最讓人感受深刻的是在談判最敏感的時候,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單方面公開披露其談判報價。這明顯是通過公開信息渠道與另兩家礦山巨頭“暗通聲氣”,客觀上形成“價格聯盟”。據透露,澳礦巨頭曾經圍繞10%至15%的漲幅與中方進行了多次研究和討論。但自從獲悉淡水河谷公司報出了24.6%的漲幅,澳礦就不再繼續此前的討論了。這種利用談判機制上的不完善處“有意違規”,影響了正常的談判氣氛。此外,個別礦山公司在與鋼廠的談判中,把供礦合同與供煤合同掛鉤,用煤價的下跌來換得礦價上漲的“風聲”,以影響談判的進程。在談判的最后階段,礦山方繞開由需求地位決定的三大鋼鐵業“主談企業”,選擇市場代表性不足的鋼鐵企業作為突破口,反過來“壓服”其他企業接受。礦山方一度還向中國鋼廠發出“5月底前必須確認價格,否則合同內礦石將另作安排”這樣的威脅,無視法定合同的嚴肅性。所有這些做法都不利于供求雙方長期誠信合作關系的建立。中國鋼廠在與礦山企業的最后階段談判中已明確表示,應加緊完善現行的價格談判機制,充分考慮中國因素在今后談判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長遠合作關系。據悉,在今年談判結束后,中國鋼廠接下來將與三大礦山企業全面探討談判機制的問題,為以后的談判打下扎實基礎。[][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