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馬拉多納舌戰貝利想到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1日 07:36 經濟參考報 | |||||||||
世界杯四年才一屆,注定風云際會、名人云集。一對跨世紀的足球冤家貝利和馬拉多納自然雙雙趕到德國觀戰。 過去,兩位足壇大哥大凡在重要場合發言,必定針尖對麥芒,即便是非正式場合也不忘挖苦對方一番。本屆世界杯開幕式上,與FIFA關系親密的貝利舉著大力神杯追著鏡頭跑,而馬拉多納卻因故遲到。這位中年“憤青”說,他來德國是看比賽的,而不是來看貝利的
兩個男人一臺戲,這無疑成為世界杯賽場外的一大看點。拋開孰是孰非不談,光是這份爭論到底的決心和勇氣就得夸一下。特別是馬拉多納,他的一字一句充滿了戰斗精神和平民意識,是一種帶有偏執傾向和狂熱色彩的聲音。從某種角度看,老馬的語言似乎表現出了一定的藝術特質,如果非要將其歸入某個流派的話,權且算作“野獸派”吧。 在我們的日常經濟生活中,也能看到一些名人之間的激烈碰撞,措辭之尖利、言語之刻薄,遠遠超出魯迅先生的“匕首和投槍”。比如時下北京人最為關注的房價問題,易憲容與任志強“互不相讓”,雙方唇槍舌劍地過手拆招,不僅讓老百姓看足了熱鬧,更瞧出了門道。 有人覺得這種爭吵沒有實際意義,既不解決問題,又傷了和氣。但在筆者看來,這種打破以和為貴的口舌之辯,當真是多多益善。正所謂話不講不通,理不辯不明。很多關乎老百姓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大事小情,正是這種反復較量的口水仗幫我們理清了思路,洞悉了真相。至于誰說的在理,誰又在胡攪蠻纏,正所謂人人心中一桿秤。 最近幾年,一些經濟政策出臺前有關部門總要搞個聽證會,給方方面面一個發言的機會,這比過去某些人想出個主意就發紅頭文件強多了。如果不是單純地“走過場”,而是真真切切聽取一些逆耳之言,那么即便在聽證會上爭了個臉紅脖子粗又算個啥? 從這一點出發,很多有想法的人應該更勇敢地站出來,作一次敢于舌戰貝利的馬拉多納。哪怕想法偏激、觀點怪異,只要大聲說出來,就比憋在肚子里強。 王龍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