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供矛盾”已經敏感到,只要商家有關店舉動就會引發供貨商“草木皆兵”。這也難怪,本身零售商與供貨商就是一根神經。
近日,蘇果超市開始了對在合肥的23家加盟店的升級整合。剛關閉店門,就牽動了消息靈通的供貨商上門追債,而蘇果也確實觸痛了神經這頭兒的供貨商。
據了解,此次閉店整合過程中,蘇果只能支付供貨商70%左右的貨款,而剩下的須以超市內的其他存貨來頂替。有些供貨商氣憤地表示,“給我們這些存貨有什么用?”的同時,也有一些供貨商知足地認為,比起“人去樓空”這樣已經很負責任了。
話說回來,蘇果超市的此次關店調整與近兩年來發生的“普爾斯馬特卷款外逃事件”和盛興購物中心的迅速倒閉比起來,可謂“小巫見大巫”。由于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型后渠道商占據著先天優勢,供貨商便總是以弱勢群體的身分,被傷害著。零售企業的種種動作關乎著他們的資金鏈條和生死存亡。
國家有管部門去年就醞釀出臺的“零供交易辦法”至今依然沒有音信,而有關專家提出的“強制保險金解決零供矛盾”等的課題也在業內爭議頗多,至今尚無定論。
據說,盛興的老板寸圣榮在企業危在旦夕的時刻,曾經和一位被拖欠貨款的供貨商這樣說,“今年你倒小霉,我倒大霉。”其實,零供擁有同一根利益神經,在有關部門的政策條款和專家學者的學術論述中找不到的答案,也許可以從對方身上找到。
張曉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