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消息(湖北日報)(記者張愛虎、通訊員林玉華、實習生蔣博)13日,湖北豪豐米業公司綜合部部長李進平,專程從應城趕到武漢,與群光廣場、沃爾瑪商談大米進超市的事宜。
李進平介紹,經過半年的準備,該公司已于4月成功進駐北京華聯超市。他說,公司進超市,是在學習國寶橋米打品牌。
2日,國寶橋米總助吳銘與中百倉儲負責人續簽了新年度的進場合同。今年,是國寶橋米進入武漢各大超市的第五個年頭。
從2000年開始,我省一些大米廠家,開始有計劃地進入超市。近兩年,進入超市的大米品牌猛增。國寶、梅園、銀欣、洪湖浪、健良、豪豐、神之鄉……走進武漢超市,一個個大米品牌令人眼花繚亂。
漢陽羅先生說,每次進超市,眾多的大米品牌讓人不知如何選擇。據省糧食局不完全統計,全省共有160個品牌的大米進入各地超市,去年銷售大米5.9萬噸,主要集中在武漢。省糧食儲運公司副總經理黃生斌說,我省大米品牌太多太雜,并沒有從根本改變湖北大米做配米的歷史,品牌還需進一步整合。
目前,我省大米品牌主要為糧食加工企業所有,企業收購稻谷加工后,部分大米通過超市銷售。據悉,武漢市中心城區大米銷量約為40萬噸,超市零售量占總銷售量比例不足20%。
大米也遇上“滿天星與一輪月”的問題
我省各大超市內,共有160個大米品牌,但省糧食局行管處柯志軍處長介紹,我省大米品牌遠不止這個數。
他介紹,我省日加工大米超過30噸的企業所擁有的品牌共有730個之多。在46個糧食主產縣,平均每個縣擁有大米品牌數十個,多的上百個。全省大大小小的大米品牌,約有2000個。
且不談這2000個大米品牌的消費量和市場認可度,單就集中在武漢超市的160個品牌而言,消費者對這些品牌的認可度又有多大呢?
看來,我省大米同樣遭遇“滿天繁星不抵一輪明月”的問題,眾多小而雜的品牌尚需大力整合。
記者隨機調查了幾名消費者。一名中年男士說,自己偶爾在超市買米,從來不看品牌。一位年輕女士則說,自己買米全是“憑感覺”,并且不斷換品牌嘗新鮮。豪豐米業公司綜合部部長李進平介紹,作為湖北名牌大米,豪豐大米目前在超市的銷量,僅占公司總銷量的10%。
省糧食儲運公司副總經理黃生斌說,超市消費量雖較前幾年有較大增長,但目前占社會消費量不足20%。
盡管銷量較小,但米業公司人士卻不約而同地說起了進超市的同一個目的:打造品牌。“湖北大米進超市打品牌,是種明顯的進步。”黃生斌說,以前,湖北大米一直被運到廣東沿海做配米,高額利潤被別人賺了,現在加工企業自創品牌進超市,提高了附加值,在一定范圍內拉動了農民增收。
品牌,應該是一種特有內在品質的標志符號。人們對品牌大米的認知,首先來自口感、香醇度等感官感受,而一種大米的獨特價值與其特定的地理、氣候條件緊密相關。
我省有46個糧食主產縣,在同一個縣內,地理氣候條件相差不會很大,可是每個縣的大米品牌多達數十個,這無疑是對有限的品牌資源的過度開采與浪費。
更有甚者,一些大米加工企業,不顧實際生產能力,盲目擴大品牌產量。結果,消費者越吃越有種上當的感覺,最后銷量大幅下降,甚至自砸品牌。“沒有品牌不行,品牌過多過濫也不是什么好事。”業內人士開始注意到,需要將眾多的品牌進行有效整合,以發揮品牌的最大效用。黃生斌就此專門與應城一位分管副市長交談:應城五六十個大米品牌,如能整合到五六個就比較好了。整合大米品牌,對消費者而言,少花精力挑選,享受到更具品牌價值的大米。對企業而言,可以做大規模,提高品質和效益。
柯志軍介紹,為了將湖北的大米品牌打出去并且打響,我省于1999年開始評選湖北名牌大米,當年國寶橋米與蘄春珍米入選。
這項工作力度不斷加大,目前,我省共評出名牌大米17個。去年湖北名牌大米產量,約占全省大米產量的40%。
去年,省委省政府又著手實施“一袋米”工程,引導優勢品牌向優勢企業集中,計劃用兩三年時間,創造一兩個中國名牌,實現我省糧油產品在“中國名牌”評選中零的突破。(記者張愛虎通訊員林玉華實習生蔣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