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為何不如“吃低保”?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7日 07:56 經濟參考報 | |||||||||
和許多困難家庭一樣,重慶沙坪壩區天星橋街道的老況,一家三口的生存是他肩上沉重的壓力。他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三星級酒店從事服務工作,但每月收入卻只有500元,除開交通、吃飯等成本,所剩無幾;他于是辭了工作,一家三口申請“吃低保”,按重慶每人195元/月的標準,一家人每月的低保金達585元,不僅比上班的收入高,而且這是沒有成本的“凈收入”,老況由此徹底放棄了找工作的念頭,以低保度日。
記者近日在成都、重慶、西安等地調查發現,像老況這種有勞動能力而不愿就業的“低保戶”較為普遍,就業不如“吃低保”成了一個令人尷尬的現象。 專家指出,我國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實施,為困難群眾提供了有效的物質幫助,促進了社會和諧。但是,由于貧困群體就業競爭力弱、社會最低工資標準偏低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促使困難群眾“愿吃低保不就業”。 “低保戶”主體年富力強 與傳統的孤寡老人、殘疾人和慢性病人等喪失勞動力的救濟對象不同,近年來,有勞動力的無業失業人員已經成為“低保戶”的主體,約占總數的40%至50%左右,在一些老工業城市,這一比例更高。 46歲的楊明自2003年從重慶一工廠下崗后,一家三口全吃低保。3年多來,他參加了無數的招聘會,卻一直找不到工作,別人要么嫌他年紀大,要么嫌他只有初中畢業。年富力強的他對記者說:“我也不想吃低保,但現在的社會根本不需要我們這些‘4050’人員;大學生都找不到工作,何況我們?” 西安相關部門的調查表明,低保戶家庭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70.3%,小學文化程度的占到35.7%,文化水平低限制了他們的就業取向,就業渠道和空間都很小,勞動技能又少,只能從事簡單勞動。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指出,目前的下崗和失業者,事實上是社會中的被淘汰者,他們已經成為被甩到社會結構之外的一個群體。由于年齡偏大、文化偏低,新的就業機會主要是提供給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的。即使有新的經濟增長來臨,即使國有企業的改革搞好了,他們的狀況也難有根本改變。對于他們中的大多數來說,第一,回到社會的主導產業中去幾乎沒有可能;第二,在目前的體制下,回到原來那種穩定的就業體制中去也沒有可能;第三,朝陽產業不會給他們提供太多就業機會。 最低工資標準低就業不如“吃低保” 近年來,各地多次提高低保金標準,成都、重慶、西安主城區的低保金標準已達到了每人200元/月左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如果按一家三口吃低保計算,將有600元/月的收入。而在西安主城區的最低工資也只有490元/月,再加上“低保戶”可享受教育、醫療、住房等優惠政策,使低保成了“香餑餑”,吸引力明顯比就業強。 成都、重慶的一些街道社區每周都舉辦針對低保對象的現場招聘會,提供保安、營業員、清潔工、家政服務等崗位,但不少“低保戶”都嫌工資太低,不愿意就業。重慶一名社區干部告訴記者,自己每周都帶“低保戶”去參加招聘會,常常是無人愿意簽約,一些看起來相當不錯的工作,“低保戶”也不愿意去,總是找各種理由推辭。 有關專家指出,由于我國近期內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現狀是無法改變的,勞動力供大于求將持續較長一段時間,但是,不能成為壓低社會最低工資標準的借口。特別是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將低工資作為吸引投資辦廠的“競爭優勢”,這是一種惡化就業環境的短視行為。應鼓勵工會(或職工代表)代表職工與企業就勞動報酬、工作條件等問題,經協商訂立書面協議。政府、工會、雇主協會三方協商,實現雇主和雇員的社會伙伴關系。 弱勢群體需要特殊的就業援助 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學者、社區工作者普遍認為,積極擴大就業和再就業是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如果沒有充分而穩定的就業,“低保戶”將無法改變吃低保的命運。 記者調查發現,低保戶家庭與就業率之間呈正相關關系,低保戶家庭就業率比平均數低了4個百分點左右,他們大多由于家庭主要支撐者失業或無業而造成貧困。陜西鋼鐵廠是西安首批破產國有企業,沒破產前有20戶吃低保,上個世紀90年代末工廠破產后,低保戶猛增到860多戶;2003年企業重組,部分人員重新上崗,一下就有600戶主動退出了低保。 專家建議,低保戶是一個特殊的困難群體,需要特殊的就業援助。針對他們文化偏低、年齡偏大、技能單一的特點,應多開發公益性的崗位,落實企業增加就業崗位、加強就業培訓的財稅、信貸等有關優惠政策。 孫立平認為,可以考慮以家庭為單位就業,提倡在夫妻雙方中有一人就業,一人持家。假如,按照最理想的狀態,全部家庭都實行夫妻一人就業,就業人口就可以減少近一半,這樣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勞動力過剩和就業壓力的問題。 接受記者采訪的社區干部說,對于“低保戶”來講,只要就業一個人,就可以救活一家人。重慶沙坪壩區2005年以來,提出“每一個貧困家庭至少有一個人就業”的口號,探索分類幫扶就業機制,將困難家庭成員按照就業能力等級、就業愿望、就業技能,分為“ABCDE”5類就業模式,進行有針對性的分類幫扶指導:A類有就業能力和就業愿望的人員,及時推薦其就業;B類有就業能力和愿望但無就業技能的人員,采取有針對性的培訓,再解決就業;C類就業能力等級低,身體狀況差的人員,結合具體情況,通過靈活就業、彈性就業等方式,保證其有穩定收入;D類有就業能力但無就業愿望的人員,先幫助轉變觀念,再推薦就業;E類無就業能力的人員,由幫扶人員協助其依法享受政策性扶持。通過這一模式,沙坪壩區已幫助65%的貧困家庭實現了就業和再就業。 目前,“就業不如吃低保”的問題引起了各地的重視,不少地方都在探求破解這一怪圈。重慶江北區近年來推出“就業補貼”,就業收入達到300元至400元,按收入的20%給予補貼;就業收入達到401元至500元,按收入的15%給予補貼;收入超過800元,則不再享受就業補貼。這一政策不僅減少了低保資金支出,減小了財政壓力,而且調動了低保戶的就業積極性。 本報記者:黃豁 侯大偉 石志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