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沙屏障”成為富民產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3日 08:20 中國質量新聞網 | |||||||||
在浩瀚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0.13萬公頃呈帶狀分布的紅柳大蕓基地將沙漠與大片的農田分割開來,使曾經飽受流沙傷害的新疆和田地區于田縣奧依托格拉克鄉1.6萬余農戶從此不再擔憂。這項被當地百姓喻為德政工程的紅柳大蕓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基地,不僅形成了一條防風固沙的堅固屏障,而且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新興富民產業。 發源于昆侖山脈的烏斯騰格山、全長約340公里的克里雅河,蜿蜒穿越于田縣全境。
如今,一項名為新疆重點風沙區生態修復與農民脫貧生態建設工程在于田縣試點,在沙漠邊緣種植紅柳,并對成活的紅柳接種大蕓。2004年,和田地委擴大會議提出:力爭用10年到15年時間,和田地區人工種植紅柳大蕓面積達到2萬公頃。于田縣規劃在2015年將紅柳大蕓種植面積達到1.3萬公頃。 紅柳大蕓,學名管花肉蓯蓉,維吾爾族居民稱之為吐什干齋代克,意為兔子吃的胡蘿卜,多年寄生草本植物,常寄生于沙漠中的紅柳根部,是用途廣的珍貴藥材之一,稱為沙漠中的“人參”,有滋補的藥用功能。 和田地區的管花肉蓯蓉(大蕓)集中分布在克里雅河下游達里雅布鄉、奧依托格拉克鄉兩岸臺階地?h域內有天然紅柳面積5.7萬公頃,寄生大蕓面積4萬公頃,年產野生紅柳大蕓(干品)120噸。 1999年,有紅柳王之稱的中科院新疆分院沙漠研究所的劉銘庭教授,結合防沙、治沙的研究,人工種植紅柳大蕓并獲得成功。之后有多家科研機構、公司參與了實驗。經多年的實踐,現已掌握了成熟的紅柳大蕓栽培、制種、接種技術,并成功進行了大規模試種。 2003年,由和田地區質量技術監督局協調于田縣政府、林業局、科委、林業推廣站等單位,成立了紅柳大蕓標準化項目領導小組,組織有關專家成立紅柳大蕓系列標準起草小組,按年度計劃完成標準的起草、制訂、發布。利用冬季農閑對大蕓種植戶進行技術培訓,對大蕓的種植、制種、接種等方面進行全程技術指導,把提高紅柳大蕓質量、品質,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該項目的最終目標。 截至目前,于田縣人工紅柳大蕓種植規模達到了0.5萬公頃,其中有0.2萬公頃的示范基地已經開始發揮其經濟優勢。種苗基地133公頃,產生經濟效益600多萬元。 奧依托格拉克鄉位于于田縣城東20公里處,是和田地區8個紅柳大蕓標準化示范區重點鄉鎮之一。鄉長管訪賢介紹,該鄉目前紅柳大蕓種植面積0.2萬公頃。由于種植紅柳可以享受國家退耕還林的優惠政策,每年每0.06公頃政府補貼148元,這可以緩解種植戶從種植紅柳到接種大蕓時期留下的收入空白。特別是紅柳育種,每株苗木按市場價2元計算,每0.06公頃可產2~2.5千株,每0.06公頃平均可收入4000多元。這也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種植紅柳大蕓的積極性。 于田縣副縣長趙衛國算了一筆賬,從插種紅柳的年份算起,到收獲大蕓需要4年時間,按每0.06公頃地年收入5000元計算,到收獲大蕓的第二年就可以把前期的投資基本收回,是一個回報有保障的朝陽產業。僅以萬公頃紅柳大蕓產業計算,豐產年每年將新增產值近4億元,比目前全縣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地方稅收增加3倍,人均純收入增加近2000元,由此帶動全縣科技事業、加工企業、商貿、旅游等產業的發展,群眾生產生活環境將得到較大改善。 作者:戴 軍 陳 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