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每餐必吃的烹調油,消費者感覺是越來越不放心。
有消費者抱怨:現在買油真叫一個累,巴掌大的標簽上任何一個字都不敢放過,沒點兒專業知識還真不敢輕易買油,一不小心就給忽悠了。
在超市、商場買油還算不錯,頂多是被所謂“概念”忽悠,價錢上吃點虧,身體健
康無大礙。在餐廳里吃的那些成品菜用的什么油可就更令人不放心了。有媒體報道,“地溝油”、“泔水油”現在又出了“升級版”,其中摻入少量豬油和棕櫚油,吃起來“更香”了。這種油不僅在小餐館、路邊攤盛行,甚至悄悄流向大餐廳。不過,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但其對策卻實屬無奈之舉——“自帶油上餐館炒菜”,聽說這是長沙正流行的新風尚。
最應該譴責的是那些黑心商販。據說“地溝油”的制造者絕對不吃自己的“產品”,買油也會上大超市;那些諳熟個中“貓膩”的餐館老板、廚子也會在給自己炒菜時放上私藏的好油。但為了賺錢,他們不顧消費者身體健康,簡直就是謀財害命。
還有那些熱衷于營銷、炒作的大廠商,應該給他們敲敲警鐘。今天推個概念,明天打個牌子,在文字上玩點“花活兒”,“特香”、“健康”、“營養”、“綠色”……實際上油還是那種油。對此,有專家建議,我國油料作物資源豐富,企業應該重視特種油脂的開發利用,在市場差異化中尋求利潤的增長點。同時,有關專家還強調,在宣傳特種油脂營養價值時,不要貶低大宗油脂,凡是符合國家標準的食用植物油都是富有營養的,而特種油脂的產量之少是可想而知的,是無法替代大宗油脂的。
最后的板子還是得打在監管者的身上。這是一個老生常談而又不得不談的問題。什么時候才能讓消費者安心地消費?監管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針對市場的混亂,盡快出臺有關的標準,加大監管的力度,有關部門應加緊行動的步伐了。
吳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