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交通規則”講述了什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9日 07:39 中國質量新聞網 | |||||||||
當汽車把內地城市塞得像一只只“罐頭”,大草原上吹來一陣涼爽的風——內蒙古考古專家日前突發“清新”之語:我國唐代就已出現“交通規則”。原來,一千多年以前,契丹游牧民族在今內蒙古赤峰草原建立遼朝,他們向唐朝文化學習,也在草原交通要道上立下交通規則石碑。考古學家數年前在巴林右旗沙布爾臺蘇木發現了一塊遼代的交通規則石碑。其上刻有四句規則:“賤避貴,少避長,輕避重,去避來”。碑上還刻有“儀制令”三字。儀制即禮儀制度,令即命
遙想盛唐年間,連草原上的契丹都為“交規”立了碑,繁華得一塌糊涂的長安該是個什么模樣?我們有理由驕傲:中國既是文明古國,也是交通大國。先民一定有本事把市區交通管理得井然有序。不然的話,自古以來道路為何統稱“馬路”?讓我們展開想像的翅膀:首都的大街小巷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當時,主要交通工具為馬車和手推車,以及大量騎馬、騎驢代步者,就像今日道路上跑著的汽車和摩托車吧?驀地,飛馳的馬車撞倒一位老嫗,現場一片混亂。這時,主管交通的官員——大致相當于現在的“交警”迅速到場。由于血的教訓太多了,主管部門認識到:如果不立規矩,整座城市將陷入癱瘓。于是,經過嚴密磋商,一整套“交通規則”出臺,并在驛道和車馬稠密區立了石碑,并告誡市民謹慎遵守,不得違反。只可惜,我們無法看到原版的“交通規則”了,只能依據現有的契丹“交規”逐條予以解釋。第一句,“賤避貴”。好理解,平民百姓遇到達官貴人,要立即讓路。如今,某些特權車、軍車和霸王車,大約都是這一條的堅定擁躉。很令人遺憾,有時,優良傳統沒人理睬,封建糟粕反倒繼承。第二句“少避長”。年輕人禮讓長者,符合尊老愛幼的民族傳統。第三句“輕避重”,會車時,空車禮讓重載車輛,無疑能夠提高安全系數。第四句“去避來”,這句也容易理解,出去的車要禮讓進來的車。四句規則,突出一個“避”字。避者,讓也。安全禮讓的結果,自然道路通暢,關系融洽,這些完全符合當今的交通科學管理宗旨。先賢的遠見以及偉大,由此可見一斑。外國記者批評國內交通的文章已經不少,但給我造成不小刺激的要數美國《新聞周刊》的這篇文章。據調查,中國車禍數量占世界總量的20%。考慮到中國有13億人口,或許這并不讓人感到太驚訝,但是中國人還創造了另一個紀錄:每輛車發生車禍的比率是美國的16倍。作者還總結道:在中國開車既危險又刺激。他的形容使人聯想到游樂場的“瘋狂老鼠”和“碰碰車”。其實,無論洋人還是同胞,大家都明白:中國車和外國車并無太大差別,主要是我們的司機整體素質亟待提高。如果要問,現階段司機素質應該提高到何種水準?依我看,先趕上唐朝再說。各位,由車馬大國躋身汽車大國,可能時間過于短促,大家還需要調整“時差”。但是,任何調整都不能以每年失去10萬鮮活生命為代價。無論開車,還是走路,都應既遵從祖宗之法,又合乎現代法規,真正實現馬路上的“禮儀之邦”。這樣才能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同胞啊。 作者:林 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