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鋼:自主創新展現“五最”魅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9日 04:43 工人日報天訊在線 | |||||||||
“沒有在科技進步、自主創新上的不斷攀登,就沒有攀鋼的今天。”近日,攀鋼(集團)公司(以下簡稱“攀鋼”)董事長樊政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攀鋼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創新史。”事實正是如此。 在40年艱難發展歷程中,依托攀西地區豐富釩鈦磁鐵礦資源優勢的攀鋼,由于始終不渝地依靠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不僅在世界上率先攻克了用普通高爐冶煉高鈦型釩鈦磁鐵
依靠自主創新,目前攀鋼各類科技進步成果獲獎項目數在國內鋼鐵行業居第一,并且展示了“五最”魅力:我國西部最大鋼鐵生產基地、中國品種最齊全的無縫鋼管生產基地、中國最大的釩制品和鐵路用鋼生產基地、中國最大的鈦原料和鈦白粉生產基地和中國最大、世界第二、技術領先的產釩企業。“呆礦”上創造工業奇跡 “三塊石頭架口鍋,席棚搭在山窩窩。”這是當年攀鋼開創者工作和生活的真實寫照。然而,最難還不是這些,而是變“呆礦”為鋼鐵“精品”。 攀枝花地區釩鈦磁鐵礦雖然儲量大,但鐵品位低,巖相結構特殊,難磨難選難冶煉,資源稟賦不理想,曾被外國專家經試驗后判定為一座“呆礦”。堅信只有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才能改變“命運”的攀鋼人,硬是憑著一股不迷信、不怕難的大無畏精神,僅用五年時間,便攻克世界上用普通高爐冶煉高鈦型釩鈦磁鐵礦的難題,從而為攀枝花釩鈦磁鐵礦開發和攀鋼的建成投產及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隨后,攀鋼人又研發出釩鈦磁鐵礦高爐強化冶煉新技術,突破了高鈦型釩鈦磁鐵礦高爐不能噴煤的禁區,噸鐵煤比達到了130kg/tFe以上,冶煉水平達到了普通礦高爐冶煉新水平。至此,外國人稱的“呆礦”在攀鋼人手里變成了一件件鋼鐵精品,變成了為中國人民造福的巨大財富。外國企業要求轉讓技術 有一段時間,攀鋼只產鋼不提釩,有人曾形容守著我國94%的鈦資源的攀鋼人是“捧著金飯碗討飯吃”。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攀鋼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加大對釩產品的研究開發力度,使攀鋼擺脫了單一生產釩渣的粗放型生產方式。短短幾年,攀鋼相繼開發生產出五氧化二釩、三氧化二釩、高釩鐵、中低釩鐵、釩氮合金等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釩系列產品。目前,攀鋼自主開發的提釩及釩產品技術被國際同行公認為世界領先,俄羅斯、新西蘭等外國企業紛紛要求轉讓技術,其產品遠銷日本、歐洲、美國等市場,其中,釩渣占國內市場的80%,占國際市場的20%,釩鐵占國內市場的60%至70%。 釩鈦磁鐵礦中的鈦國際上一般并不視為鈦資源,在產業實踐中國內外也從無利用先例。攀鋼經過十幾年持續的技術攻關,從選鐵尾礦中選出鈦精礦,并不斷突破國際上細粒級選礦的禁區,鈦精礦產量從九十年代初的零起步,至2005年發展到25萬噸,大大緩解了國內鈦資源短缺的狀況。今天的攀鋼,已成為中國最大鈦原料基地和鈦白生產企業。 此后,攀鋼還研發出10余項居國內領先水平的高速鐵路用鋼軌生產技術,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高速鋼軌的歷史;開發出系列深沖冷軋板、DX系列鍍鋅板等國內一流的家電鋼板,改變了我國家電板過去主要靠進口的局面。 自建成投產以來,攀鋼共取得各級各類科技成果2291項,僅“十五”期間,公司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114項。 評論 企業創新需要“不斷攀登” 攀鋼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在一個最初既不通公路、鐵路,又沒有城市依托的荒蠻之地,在一個面積僅2.5平方公里的高山峽谷坡上,攀鋼人40年來通過在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方面的不斷攀登,既形成了鋼鐵生產的合理經濟規模,又使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建成了完全依靠自己力量發展壯大的特大型鋼釩鈦企業集團。如此執著的不斷攀登可貴又可敬。 國內外無數事實證明,擁有礦產資源并不能必然形成企業乃至地區、國家的競爭優勢,相反,如果一味依賴資源,反而會造成發展停滯。面對同樣的鐵、釩、鈦資源,在自主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之前,攀鋼缺乏競爭力,多年虧損。憑著自主創新成果的不斷應用,攀鋼鐵、釩、鈦資源才高效、經濟地轉化為高附加值、有競爭優勢的鋼鐵“精品”,使企業擺脫了困境,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攀鋼的成功經驗表明,企業的自主創新需要“不斷攀登”科技高峰。但這不能單靠企業少數科技人員的“單打獨斗”,而是需要一個能凝聚企業所有人聰明才智的強大團隊共同參與。攀鋼通過堅持組織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活動,充分發揮了13萬員工的聰明才智。2005年全公司職工提合理化建議2萬余條,被采納1.8萬余條,實施了近1.2萬條,合計創效益8000萬元以上,其中重點技術改進和重大合理化建議創效在5000萬元以上。 此外,不斷創新還需要相應的機制和文化。正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自主創新文化、自主創新機制和自主創新隊伍,攀鋼圍繞生產實踐的自主創新才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