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縣域經濟探析之一:城鄉"大合唱" 奮力謀發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8日 08:15 新桂網 | |||||||||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諶貽照 劉興標 李志松 廣西的工業看柳州,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要使全市350多萬人民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僅有工業的發展,無異于癡人說夢話。極為難得的是,柳州市委、市政府在下大力氣抓好工業經濟發展的同時,其縣域經濟亮點頻現。一首首由“柳州制造”到“柳州創造”的城鄉大合唱,情動百姓,活力勃發——
沉重的數據艱巨的使命 發展縣域經濟 時不我待柳州人自豪,柳州人驕傲,但柳州人深感雙肩沉重:2002年底,因其行政區劃的調整,鹿寨、融水、融安、三江4縣(自治縣)的進入,全市農業人口由過去不足50%猛增至70%以上。農業人口的增多,人均主要經濟指標急轉直下。 這是一組沉重的數據:6縣的土地面積、人口數量雖然都占全市絕對優勢,但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卻占絕對劣勢。以2003年為例,6縣(自治縣)土地面積占全市的96%,人口占73%。但生產總值僅占35%,人均生產總值僅為全市的48%,財政總收入僅占16%;縣級財政收入最高為3.2億多元,最低不足5000萬元。且大部分縣的財政僅是“吃飯”財政,有的縣連“吃飯”都成問題,更談不上增加投入扶持當地經濟的發展。說到人均收入更讓人揪心:2003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2072元。但在6縣(自治縣)中,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低于全市水平的縣(自治縣)多達3個,占縣域總數的50%。最低的三江侗族自治縣人均收入僅有1450元。 “郡縣治,則天下治。”形勢逼人,時不我待,柳州市委、市政府堅定了“不辱使命”的勇氣和信心。2003年6月,一場前無先例且以加速發展縣域經濟為目標的農村“三項會戰”,在全市數以百計的鄉村全面展開。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在工業重鎮柳州鄉村打響。 強骨健體筑基石 縣域經濟好揚帆 發展縣域經濟,政府出力,惠澤百姓。市委、市政府向全市承諾: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用3到5年時間,全面開展以農村公路、沼氣能源和重點村鎮建設為主攻目標的農村“三項大會戰”,意在夯實縣域經濟發展之基礎。2003年6月6日,“三項會戰”在柳州6縣(自治縣)農村全面展開。經過不到3年的“會戰”,該市共投入資金達近5億元,群眾義務投工投勞多達數百萬個,全市共完成通鄉油路21條450公里,通村四級路158條1039公里,全市重點村鎮建設的49個項目均如期完成。這不僅結束了26個鄉鎮無油路的歷史,且使通油路鄉鎮總數達到88.78%,超過了自治區規劃的“十五”期末70%鄉鎮通油路的目標近19個百分點。待今年11條油路全部完工后,該市農村通油路率將達100%,近400個行政村的90多萬群眾直接受益,三項大會戰建設為全市縣域經濟的發展,開創出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 今年5月初,記者在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鄉采訪,只因通了路,眼見侗鄉群眾在云霧繚繞的茶園里忙碌著,收購鮮茶的車輛穿梭在寬敞的公路上,與滿面春風的村民們談交易,論茶價;在湘、黔、桂三省坡交界處,桂北數縣最大的牛圩即獨峒牛市里,牛老板楊春祿喜滋滋地說,自三江的公路拓寬平整后,不僅農民的茶葉起了價,每圩牛市交易多達上千頭。 另外,隨著13萬多座沼氣池的興建,全市農村沼氣入戶率由15.7%提高到42%以上。沼氣池的建成和使用,使全市6縣農民生活質量大提高,生態環境大改善,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據統計,至目前,6縣發展沼氣與種養結合,帶動養豬35.42萬頭,沼肥養魚13.2萬畝,沼肥種菜11.58萬畝,沼肥種果17.42萬畝,受益人口51.04萬人,直接帶動農民人年均增收235元,每年可節柴25萬多噸,相當于每年保護32萬畝森林免遭砍伐。融安縣大將鄉鑫隆水果種植園的老板李新民告訴記者:“大將是金橘之鄉,建了沼氣池,打造融安無公害金橘品牌有保障,該品牌走向全國不是夢。” 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 讓縣域經濟快步前行 利用工業反哺農業,探索城鄉協調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進步,這是該市在發展縣域經濟中譜寫出的“城鄉大合唱”的美妙音符。由此,柳州的縣域經濟在工業的輻射和助推下,可謂一路發展一路歌。 得益于工業的反哺與支持,全市縣域經濟出現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好勢頭:2005年,實現縣域GDP140多億元,財政收入達近12億元,其增速高達10%和14.2%,固定資產累計完成144億多元,比“九五”期累計增長一倍以上。尤其是依托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以城市配套工業為支撐,以工業園區為平臺的制糖、汽配、機械、電力、造紙、繅絲、制藥、化工及農產品的加工等主導產業的發展,勢如破竹。其經濟總量不斷擴大,質量效益快步上升。為200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20億元、工業總產值800億元和80億元的財政收入,立下了汗馬功勞。 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用市場經濟指導縣域經濟尤其是園區經濟的發展,是柳州市委、市政府的新創舉。由此,資源性、配套型、加工型等園區經濟在該市應運而生,并出現了以資源引項目、以項目引資金、以存量引增量等多形式發展園區經濟的可喜局面。目前,僅縣域工業園區包括已建和在建的就有14個,規劃面積約3萬畝,入駐企業有達500多家。柳江縣穿山、新興,鹿寨縣城南、雒容,柳城縣的河西等園區經濟發展如火如荼,且以汽配、機械、電子、造紙、化工等行業見長。柳江縣新興工業園開工建設僅一年多時間,就建設和啟動了一二級基地開發2000畝,有80多家企業入駐園區,2005年,該園區40家企業建成并投產,實現工業產值6.8億多元,上繳稅金4100多萬元,足見工業理念之成效。 此外,市委、市政府在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支持園區龍頭企業加快發展上,抓住特色做文章。為促進資源優勢向商品優勢轉化,該市首先開發了一批豐富的水能資源,通過引入外來資本,并投資9.26億多元,建設中小水電站多達35處,裝機容量達38.43萬千瓦,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充足的能源;在特色產品開發中,緊緊圍繞融安、三江、融水等縣(自治縣)的竹木加工、茶葉制作、牛肉品改及羅漢果、青蒿中藥材等產業發展。僅去年,市財政即安排5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了10家龍頭企業,推進一批特色項目的實施,壯大了一批龍頭企業。三江橋牌實業公司的肉牛加工、柳城鵬鑫源的絹紡加工等項目,均實現了該市肉牛加工和繅絲深加工零的突破,從而拓展了農產品加工領域。柳江、三江、融安、融水等6縣(自治縣)的GDP,由2002年的105.7億元,提升到2005年的140多億元,財政收入由當年的8.53億元,增加到去年的11.8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54元,上升到去年的2542.5元。 一曲城鄉發展縣域經濟的大合唱,在工業重鎮柳州越唱越嘹亮。編輯:楊東作者:諶貽照 劉興標 李志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