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118家城市商業銀行正在面對事關發展與存亡的兩場大考。
從2006年12月11日開始,我國將取消對外資銀行從事人民幣業務的地域限制和客戶范圍限制。中外資銀行的競爭將首先在城商行集中的大中城市展開。同時,那些資本充足率低、資產質量差的城商行正在頂著退市壓力,努力改進。
面對大考和國內同行紛紛轉型的壓力,“引進外資、跨區經營、尋求定位”成為城商行“應試”突圍的三大關鍵詞。
“開放年”勁吹開放風
1999年,上海銀行首家引進國際金融公司股權投資,我國城商行引資序幕就此拉開。2001年,南京市商業銀行同樣引進國際金融公司股權投資;2003年加拿大豐業銀行牽手西安市商業銀行;2004年底,澳洲聯邦銀行與濟南市商業銀行聯姻,次年4月又入股杭州市商業銀行;2005年外資金融機構還把眼光瞄準了中國相對偏遠的二線城市,德國投資與開發公司入股南充市商業銀行。
外資入股后城商行最明顯的一個變化是資本充足率的達標。濟南商業銀行引進外資一年后,資本充足率達到9.51%;2005年底,南充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更是高達18.42%。
來自銀監會的消息顯示,截至2005年底,共有10家境外金融機構以及國際金融公司先后與上海、南京、西安、濟南、北京、杭州、南充、天津、寧波共9家城市商業銀行實現戰略合作,外資股已占到城商行所有股權的5%左右。
外資入股還促進了城商行治理結構的完善、內控機制的健全以及經營效益的提升。上海銀行較早引入國際會計準則的國際審計,強化合規建設和風險管理,在內控機制建設方面走在全國城商行前列,資本利潤率甚至走在了一些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前面。濟南商業銀行與澳洲聯邦銀行去年底合作推出了針對個人和中小企業的五個系列產品,產品每月銷售增幅超過20%。
截至目前,已經有大連、重慶、長沙等10多家城商行正積極與外資銀行進行洽談,有的銀行已達成合作意向。
中小銀行的跨區域沖動
4月26日,上海銀行寧波分行正式開業,這是上海銀行在上海之外設立的首個直屬分行。上海銀行因此成為我國首家跨省(區、市)設立異地分行的城商行,原本立足“本土服務”的城商行就此吹響了跨區域經營的號角。
然而,對于其余多數城商行而言,要像上海銀行一樣邁出跨行政區域經營的步伐仍然是一件十分遙遠的事情。由于難以達到我國銀行業監管部門的要求,跨區域經營現在只能是少數城商行的發展之路。
在資本約束、效益約束、風險控制等多重限制下,以徽商銀行為代表的另一種非完整意義上的“跨區域經營”模式引人關注。2005年12月28日成立的徽商銀行,是在吸納合肥、蚌埠、淮北、馬鞍山、蕪湖、安慶6家城商行以及銅陵、六安等7家城市信用社股份的基礎上設立的,是我國省內城商行的首次大規模整合。
但徽商銀行發展的視野并不僅僅局限于安徽。據徽商銀行董事長戴荷娣介紹,徽商銀行將在覆蓋安徽城市的基礎上,爭取早日走出安徽,在經濟金融發達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跨區域經營,遠期還將爭取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實現與國際金融市場的對接。
此外,由江蘇多家城商行聯合重組的江蘇銀行業已獲銀監會批準,正在積極籌建之中。東北、山西、河南等地也在積極醞釀城商行的聯合重組工作。
令人擔憂的“定位雷同”
尋求適合自己的定位,是幾乎所有城商行都在思考的同一個問題。其中,被各地城商行董事長和行長提及最多的是兩個詞:中小企業、零售銀行。
一些較早轉型做中小企業和零售銀行業務的城商行已經從中受益。天津市商業銀行積極參與中小企業的業務研發,已經成長為“中小企業的銀行”,其各項指標也因為業務專注每年保持約20%的高增長速度。此外,民營經濟發達的浙江溫州、臺州等地的城商行,也都因為專注于中小企業業務而快速成長。
然而,幾乎所有銀行都把未來的業務定位集中在“中小企業和零售銀行”上。專注于中小企業的民生銀行副行長洪崎也表達了類似的擔憂:要防止銀行從前一個同質化同時轉向另一個同質化。一些銀行在戰略轉型和尋求定位中,將這一業務外包給專家,然后得到幾乎完全相同的結果。這種幾乎雷同的定位“引智”沒有任何意義,城商行在尋求定位中要防止這種情況。
銀監會二部副主任肖遠企則認為,對于118家城商行而言,除了少數可能發展成區域性大銀行外,大多數應定位于特色銀行或社區銀行。
然而,對于頻頻被亮黃牌的秦皇島、珠海等幾家風險較大的城商行來說,在找準合適的市場定位之前,關鍵則是趕在2007年1月1日大考以前,首先尋求一條資本充足率達標的通道。
據新華社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