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大醬、豆瓣醬、辣椒醬這些普通的調味品,在韓國竟然被譽為“母菜”——把大醬和母親放在同等地位,足見熱愛和崇敬之情。目前,韓國醬類產品已經蜂擁出國,在日、美、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賣得不錯,甚至醬香四溢,形成了比汽車稍小一些的大產業。韓國人的進取精神,地球人都知道。無論汽車、奧運,還是爭端午節的“署名權”,人家從不手軟。就是一壇子醬菜,也能折騰出不小的名堂。有報道稱,2004年,韓國牽頭起草了豆瓣醬和辣椒醬兩項國際標準議案。當年,國際標準化組織就通
過了這兩項國際標準議案。目前,這兩項帶著醬味兒的議案正在亞洲相關組織進行匯總和審定。看來,韓國人認準了這條“死理兒”——國際標準是打開國際市場的“通行證”。
積極孕育中的韓版標準,讓日本人著了急。他們派出電視記者,直接跑到韓國淳昌“大醬村”摸底。那么,作為全球醬類頭號生產大國的中國,能無動于衷嗎?據說,有關部門也坐不住了,正在商量對策。問題明擺在面前:假如韓版國際標準問世,其他國家生產的豆瓣醬和辣椒醬,若是沒有達到韓國版標準的要求,必將很難進入國際市場。您琢磨啊,如果在競爭中發生標準之爭,世界貿易組織將把認可的韓國標準作為仲裁依據。在這里,標準不僅僅是生產力,還可能要扮演壟斷者的可憎角色。
標準的空白與老化,勢必形成對生產的制約;而文化遺產的流失,更能引發巨大遺憾。當然,不能簡單地責怪相關部門。單看韓國,為了這么個“醬標”,政府投入巨大的財力、人力和物力,什么興建基地,培育品牌全不在話下,還在“大醬村”旁建起一座“研究所”,專門負責產品質量的檢查、品質認定和新產品開發。并解決醬廠技術難題以及與各大學聯手,共同推進醬類產品國際化的進程。這件事說明,在任何標準的后面,斷然少不了政府的強力支撐。否則,這個標準會相當脆弱,經不起風吹雨打,很快淪為明日黃花。
此事暴露出一個深層次的問題。在決策者那里,今后恐怕無法回避如下選擇:一是老老實實地埋頭苦干,待到產業成熟和上規模之后,再考慮制定相關標準,而且是先行業——后國內——再國際地慢慢來;而另一種做法則是看好市場前景,超前預測,精心組織,主動進攻,先奪取國際市場的“高地”,造成既成事實,為了標準刺激生產。顯然,在一個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市場,前者的做派是落伍和過時的,很有可能貽誤戰機,只是相關企業飽嘗受制于人的滋味,這是無法容忍的。顯然,在大醬標準上,我們目前落后一步。但是,在其他方面最好不要犯類似錯誤,比如中藥材,比如中餐,比如……
今天的市場,早已不再是“倚老賣老”的天下,而是誰進取,誰吃香;誰滯后,誰受氣。平心而論,中國老百姓喜食的醬豆腐歷史悠久,且不說比韓國醬菜資歷老、名氣大,起碼也要“打個平手”吧?可是,就因一個國際標準,很有可能把我們落下很遠。而且,如下尷尬場景也可能出現:海外兒女想嘗一口家鄉的醬豆腐,還得經過韓版標準的“校正”。那么,品過美味之后,游子肯定要糊涂了:是懷念咱們北京的“王致和”呢?還是全羅北道的“大醬村”? 作者:林 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