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可佳
同在岷山兩種生境
5月20日上午,李大碧和譚美正忙著趕在大雨到來之前移栽青蒿苗。她倆都是四川省平武縣闊達鄉闊豐村的農婦。她們的家鄉因為有著很多野生大熊貓而聞名世界。
在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金福元藥材種植公司的幫助下,闊豐村的村民頭一回把這種當地的野生藥材種到農田里。她倆對種青蒿滿懷期望,因為1畝青蒿至少比種麥子能多收兩三百元。
“現在養豬越來越虧本,1頭豬要賠50元。這些青蒿要是真能賣出好價錢,孩子上學就不發愁了。”李大碧說。
和這兩個對生活滿懷希望的農婦的境遇相反,此前兩天,記者在臨近的王朗保護區見到9名因貧困所迫冒險違法進入保護區偷挖蟲草的農民。他們的家鄉同樣因擁有很多大熊貓而聞名。
記者看到,他們個個衣衫襤褸,面容憔悴。這些從黃龍鄉建新村翻雪山過來的農民,被王朗保護區森林公安巡警圍抄,垂頭喪氣交出了剛剛挖到的蟲草。
其中一個年紀較大的農民大著膽子說:“要不是為了給孩子湊夠上學的錢(書本費和食宿費),也不敢干這違法的事啊!”
這個不愿說出姓名的農民告訴記者,“今年雖說是免了學費,但是兩個孩子一年還得交700多元給學校。”他的孩子一個上6年級、一個上3年級。他夫婦倆已經趴在山坡上找了十幾天,一天最多能挖到十幾根。
據同行的森林公安巡警講,蟲草是名貴的滋補藥材,過去幾分錢一根,沒什么人挖;現在稀缺了,漲到20多元一根。所以每到5月挖蟲草的季節,岷山這邊許多大熊貓保護區都會有農民違法進來挖蟲草,有的還下套子盜獵野生動物。因為怕被查著,這些農民就隨挖隨賣。蟲草販子收一根給5元,賣出去就變成10多元,甚至更多。
調整自然保護區管理策略
四川省北部和甘肅省南部的岷山地區是現存大熊貓數量最多(700多只)的山系。同時也是460萬人聚居的地方。
當岷山地區的居民還在使用石器的時代,大熊貓已形成了龐大的種群。可是到上世紀后期,人類不斷擠占大熊貓生存的山林,它們瞬間變成瀕危動物,引得全世界都來關注。
于是專為大熊貓“圈定”的棲息地逐年擴大,并實行嚴格封閉性保護,這使得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被大大“擠壓”,發展受到種種限制,當地農民的年均收入普遍在1800元上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根據WWF和四川社會科學院新近的調查,地方政府為彌補禁伐而減少的財政收入,轉而大興采礦、水電及旅游開發等經濟活動,被破壞范圍越來越廣。特別是大型水壩,完全阻斷了河流的自然生態進程,上游河濱棲息地遭淹沒,下游水流量減少,因電站建設先行修筑的眾多公路使森林更加破碎,而因建壩不斷使移民搬遷到自然資源豐富地區,造成新的破壞,甚至影響到當地的小氣候。
從平武縣城去王朗保護區的路上,小河溝保護區負責社區項目的小龐指著公路下一大片被沙石堆滿的河灘說,“這就是有名的淘金村,這兒的村委會主任有一輛豪華沃爾沃轎車和一輛林肯越野車。”小河溝保護區主任薛才喜補充說,這些年經濟發展機遇的不平等,使當地人的生活水平拉大了距離,貧富差距相當大。
“因此,我們必須調整在岷山地區大熊貓棲息地保護的策略。”世界自然基金會成都辦公室主任凌林說,該組織和林業部門清楚地意識到,保護區的工作重點要從區內轉到區外——要把周邊經濟發展起來,把人“穩住”。
據悉,自2000年以來,WWF拿出數百萬元資金在平武、九寨、松潘等縣建立保護區之間的大熊貓走廊帶,在社區推廣替代生計,減少非法活動和不可持續的行為,以期減少對大熊貓棲息地的干擾。
“老百姓找到可靠的替代生計,生活安逸、生活質量提高了,大熊貓的日子才能好過。”凌林說。WWF資助的能源替代項目在白河、寶頂溝、白水江、東陽溝、毛寨、王朗、勿角等許多保護區以及老河溝、龍門山林場周邊社區為1019個農戶修建了沼氣池,為432戶修建了節柴灶,為25戶改造了電炒茶機,還進行了太陽能熱水器和火炕的試點。特別是在勿角保護區周邊社區還引進了遼寧的燃池(家中地下砌的陰燃池,加一次枯枝落葉或秸稈可燒3個月),一個冬季每戶至少能省下5噸薪柴(相當于9立方米木材)。
當地許多農戶開始養蜂,種植天麻、青蒿等藥材或種野菜,有些農民選擇了引種新品種的批把、櫻桃、茶樹,花椒和核桃。
說起這些“替代生計”項目的推廣,小河溝保護區社區項目主管小龐說,“現在看起來多好的事,當初說服農民可是非常之難。”他說,光是為了推介青蒿種植技術,他就在闊豐村整整住了3個月。他把金福元中藥材種植公司的藥材專家、收購人員找來和每戶農民簽了合同,“先行賠付”——每種1畝青蒿,公司先付100元,第一年送80元化肥,并承諾保底500元(收獲時超過部分另付錢)。
保護區豐富資源應否沉睡
此次采訪,記者隨森林公安人員一道進入保護區核心區追剿盜獵盜采分子。密林中,數不清的野櫻桃、野草莓、山梨、桑葚、野獼猴桃,以及帶有蒜香味兒的蘆兒韭(野菜)。有人提問,這么多好東西難道統統不能利用?
不久前,記者從全國人大環資委法案室參與《中國自然保護地法》起草的專家處曾獲悉,正在擬定的法律(草案)已在考慮對自然保護地中的資源可持續利用作出相關規定,決定修改目前“一律禁止”的規定,對不同保護目標的保護地進行分類,并在管理上給予區分。
據參與該法律(草案)研究的解焱博士介紹,新的立法有幾個突破,一是擴大了被保護的范圍,從自然保護區擴大到風景名勝區等其他類型的被保護地區,統稱為“自然保護地”。二是對自然保護地進行分類管理,分為嚴格的保護區和可進行可持續利用的區域,并提供了多樣靈活的保護管理方式。
解焱解釋說,我國的自然保護地范圍達到18%左右,比國際平均水平10%還要高,但仍有大量物種和地區沒有得到適當保護。比如要保護東北虎在中國有一個可持續的種群(至少20頭),需要至少8000平方公里的地區。這樣大的一個范圍,如果僅僅以自然保護區的形式,禁止一切活動是不可能實現的。而分類體制的建立,將給東北虎的保護提供靈活的方式。在老虎分布區的很多區域將不用排斥所有的資源利用活動,只要能夠禁止對老虎生存不利的活動,不偷獵老虎的食物和捕殺老虎,規范當地人民的生活生產方式,部分山林中的自然資源還是可以利用的。
王朗保護區的黃俊忠說,“現在我們的保護區遠遠沒有利用好這里的資源,一是因為法律不允許,二是管理水平上不去。據我們的調查,王朗有開發利用價值的植物400多種,占總數的65%。其中像川貝母、天麻、蟲草、大黃、細辛等中草藥166種,可食用的野菜33種,還有許多很好吃的野果和竹筍。”黃俊忠給記者展示了電腦中大量保護區本底調查數據和圖示,“說起來,這些靜靜地沉睡在山林里的資源都是可以持續利用的。關鍵是看怎樣管理、怎樣利用。”
他說,王朗是全國最早建立的4個大熊貓保護區之一。自上世紀60年代至今,法律法規不允許任何人“動”保護區里任何一種動物和植物。但是因監管、巡護經費和人力缺乏,進入保護區的零星的盜獵盜采活動一直沒能禁絕。
據了解,王朗旁邊的唐家河保護區已對扭角羚開禁,有關部門批準該保護區每年獵殺一定數量的扭角羚作為資源的利用。但中科院動物所的專家指出,當地扭角羚過多與缺乏虎豹等大型捕食動物有關。現在自然種群不能實現物種間的平衡了,才進行人為干預(少量獵殺)。
WWF物種項目專家范隆慶向記者表示,要想讓岷山地區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物種數量保持穩定,大熊貓等重要物種種群數量增加,生態系統健康和服務功能不斷完善,并使當地人民的生活達到全國中等水平,就不能回避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當然怎樣開這個口子,要很謹慎,也很困難。科學上有許多需要準備的工作,一定在準備充分后再放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