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2006全國森林旅游博覽會上,數百位來自國內外林業、旅游業和工商界的人士進行了一場項目對接。組委會從國內近30個省份提交的上千個森林旅游開發項目中,精心挑選324個向社會推介,涉及投資金額高達204億元。專家認為,隨著人們對以森林旅游為主的生態休閑游的青睞,未來我國對森林旅游的投資需求將保持旺盛勢頭,有志之士應抓住機會投資森林旅游業。
國家林業局森林公園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孔明介紹說,目前我國已形成了以森林公園為主,以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旅游小區、度假區和野生動物園等為輔的生態旅游發展格局。在大力發展森林旅游的同時,取材于森林的天然食品、藥品和手工藝品產業也獲得長足發展,一批珍貴的森林風景資源得到合理利用,一些民族、民俗風情等人文資源也得到有效保護。在不少貧困山區,農民群眾依托發展森林旅游擺脫貧困,走向富裕,一批國家森林公園甚至成為帶動當地旅游業和整個經濟發展的龍頭。
根據國家林業局編制的《林業發展“十一五”和中長期規劃》,到2010年,全國將增建森林公園近千處,使總數達到2800個,年森林旅游人數將達到4億人次。有專家預測,今后一段期間,全國森林公園建設和森林旅游發展對各類投資的需求將達到3000億元。
孔明表示,目前國家有關部門已經意識到社會資本進入森林旅游開發的重要性。由于我國森林風景資源優越的地方往往也是交通相對不便、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在國家財政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完全依靠當地政府或林業部門投入根本無法滿足森林公園建設和森林旅游開發的需要。今后,除了部分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各級政府增加投入外,主要開發建設投入將依靠市場融資解決。為此,國家正在研究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和規范國內外單位或個人采取合資、合作和股份制經營等形式投資森林風景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
盡管森林旅游開發都將是一個投資容量巨大,回報誘人的領域,但是投資商也對當前面臨的投資障礙表示擔憂。全國工商聯旅游分會會長王平說,現在我國不少景區存在林業經營權和管理權不分的情況,在少數林業大省,國有重點森林資源被森工企業掌握,這些企業既掌握對森林資源的經營權,實際上也代替林業管理部門行使管理權。而在多數省份,經營森林景點的多為林業管理部門下設的事業單位,其管理權和經營權的關系難以理順。體制不順讓社會資金難以進入,即使可以投資,已經提前介入景區的國有單位往往將經濟效益好的優勢項目牢牢控制,而拿出一些不賺錢的“邊角余料”項目來招商引資,這也難以引起社會資本的興趣。
對于以上問題,孔明說,今后國家將推行林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二者關系;林業部門也將積極總結森林旅游開發投資經驗,向景區推薦一些成功的投資——收益運作方式,并擴大景區整體開發在森林旅游開發中的比重。對于公眾最為關心的“旅游開發會不會破壞森林風景資源,造成環境污染”等問題,林業部門也擬通過完善森林景區的開發的招投標制度加以規范。即一塊森林風景資源經過專家評估和規劃,明確開發區域、允許開發的方式和開發利用的程度后,投標方只能在這一范圍內投標。投標方要開發國有森林風景資源,必須向國家交納一定的資源使用和經營費,在林業部門的監管下,按照規劃的方式做到合理開發利用。
本報記者:陳光明 王炳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