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鄒民生樂嘉春本輪宏觀調控復雜性與難點在哪里主持人:有分析人士認為,新一輪宏觀調控已經啟動,因為經濟形勢復雜,現在我們正處于一個“調而難控”的兩難境地。對此,你們怎么看?鄧聿文:北京多科德經濟咨詢公司研究員張曙光:經濟學家,天則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張立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研究部研究員,第一研究室主任鄧聿文:如果我們把當前的經濟難點一一排列出來,大致可以看到這樣幾個方面:房價、物價、消費、收入、投資、外貿、匯率,以及外匯儲備、企業融資、農村金融,等等;如果我們
再按照對當前經濟的影響程度排列,很明顯有兩個影響全局的熱點,這就是房價和人民幣匯率問題。為什么把房價排在第一號呢?這不僅僅是因為房價問題已經成為老百姓議論最多的話題,房價漲得離譜,已經對國家經濟的持久健康發展構成了威脅,因此在本輪調控期間,不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以解決,將會給下一步發展造成治理成本更大的后患,也會引發超出經濟問題之外的社會問題。而人民幣匯率問題,是一個涉及國際經濟格局的更大、更復雜的問題。就國內而言,它又是與方方面面有密切關系的全局性問題,特別是匯率的波動直接影響著資產的定價,影響投資收益,因此也是一個非常燙手的問題。現在,如何化解這兩個棘手問題,是宏觀調控必須直面的緊迫問題。張立群:的確如此,當前我國宏觀經濟明顯存在著幾大悖論:一是在市場總需求增長乏力的同時,固定資產投資需求增大過快;二是物價水平上升的同時,人們對于通貨膨脹的預期增高;三是經濟增長速度相對于前期恢復程度顯著的同時,失業率反而繼續攀升。這就使得宏觀經濟政策既難于擴張,又難于緊縮,從而增大克服宏觀經濟失衡的困難。同時,實現宏觀經濟目標的困難也在不斷加大。這就極大地提高了經濟發展成本。經過比較分析可知,目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情況與問題,已形成了宏觀經濟“調而難控”的尷尬局面。這是與上一輪調控有明顯區別的地方。從多方入手實現房地產調控效應主持人:我們還是從最棘手的房地產談起吧。雖然一季度的投資形勢表明,房地產投資增速同比有所放緩,但房價卻一直高企不下,成為上至中央下至老百姓都非常關心的問題。前不久中央又出臺了規范房地產健康發展和穩定房價的“國六條”,對此,你們怎么看?張立群:房地產的確是現在需要多方形成合力認真加以研究解決的一大難點。應該看到,房地產業是我國經濟實現較快增長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房地產的發展,不僅直接推動了投資增長,而且通過產業聯系,還間接地帶動了更為廣泛的投資增長。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盡管目前房價還在上漲,但是受土地供應的制約,房地產投資增幅反而有所降低。在此情況下,考慮到現在貨幣供給比較寬松,社會資金加快向房地產領域集中的可能性加大了。這就容易導致買房需求增長過快,推動房價上漲,而房價上漲又進一步刺激各類資金加快進入房地產領域。如此循環發展下去,就可能形成金融與房地產結合起來的泡沫,進而影響經濟平穩較快地增長。對于這種產生金融與房地產泡沫的內在機理,有關方面必須高度重視。總的來說,我認為,要促進房地產業健康較快發展,抑制房價,一是要堅決控制投機性購房需求;二是要加大力度解決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問題,以緩解供給的結構性矛盾;三是可考慮征收不動產稅;四是在宏觀經濟、資源供給允許的范圍內,推進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五是要合理引導房地產投資,通過市場與政策手段調節投資需求,提倡理性投資不動產。張曙光: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反映出一種非理性的繁榮,不可能沒有泡沫。之所以如此,其直接原因是房地產暴利的存在。房地產的暴利主要來源于房地產市場的缺陷,行政權力介入、官員背后插手、強勢集團合謀、外資推波助瀾,都是與暴利有關。而在土地問題上的違法作為,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這一點。因此,目前的房地產市場并不是一個很健康的投資市場。由此看來,當前解決房地產業存在的種種問題,僅靠行政措施是不行的,恐怕還要從市場基礎建設做起。這是任何一個市場在起步階段都需要一點點加以完善的必修課。鄧聿文:我覺得,房價節節攀升的一大原因,是國內資金過剩,中央又不許地方政府借錢,地方政府于是利用手中的土地控制權將市面上的過剩資金轉化為城鎮建設。長此下來,地方政府和房地產已形成密不可分的關系。由于土地與房地產均由地方政府所控制,地方政府的配合度決定了房地產是否能“軟著陸”。這就需要中央調整地方靠售地集資的動機,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債券。從根本上而言,這關系到中央與地方的事權與財權的分配問題。所以,要真正解決房地產市場存在的問題、抑制房價,必須調整中央與地方的事權與財權,給地方各級政府行使事權提供相應的財力保障。但這涉及到政府職能的界定、行政體制的轉變、稅制以及轉移支付等問題,這是一個遠比房地產本身更復雜的問題,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由此來看,除非中央政府下決心把穩定房價與地方官員的烏紗帽聯系在一起,否則“國六條”極可能還是難以奏效。匯率波幅加大意味著人民幣浮動彈性加大主持人:我們再來談談宏觀經濟的另一個重要問題,也就是當前大家十分關注的人民幣升值問題。5月1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價一度跌破1:8的心里關口。“破八”意味著什么呢?鄧聿文:目前,市場對“破八”的擔憂更多的來自心理預期,而心理預期又引導了市場預期。我個人認為,由于當前的外匯管理方式,人民幣短期仍有升值壓力,會小幅、穩健地升值,但決不會一升沖天。現在,我們也許更應該關注的是,匯率波動對經濟帶來的沖擊及如何適應由此帶來的風險,關注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完善過程中匯率是否由市場供求決定。如果我們不能建立良好的風險適應機制,就很難讓人民幣在更大范圍內波動。張曙光:關于人民幣的升值問題,一是速度不能太快,以防止過分打壓出口行業乃至經濟增長;但是也不能太慢,盡管中國的匯率改革是中國的主權問題,但也與外部政治環境有關。當前更主要的是要抑制強烈的升值預期,從而減輕外部資金流入對國內經濟平穩運行的壓力。二是比升值問題更重要的是匯率形成機制。目前的問題在于,由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不合理,才有了匯率機制改革,下一步人民幣匯率改革的重點,是充分發揮市場力量在匯率形成當中的作用。當然,在目前“管理”甚于“浮動”的匯率變動機制下,“破八”不能改變決策者于去年就確立的“匯改三原則”———主動性、漸進性和可控性。張立群:關于人民幣匯率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中國經濟將面臨中長期升值挑戰。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的企業,特別是會對外貿企業產生較大的影響,根據國際經驗,貨幣升值受惠的是非貿易部門,不利的是貿易部門。整體上來說,人民幣升值受惠的行業包括房地產、金融服務、食品飲料、商業貿易、資訊服務、餐飲旅游。貿易部門中受影響特別大的行業主要是那些低附加值、低毛利率的行業,主要包括紡織服裝、輕工制造、黑色金屬、家用電器、電子元器件。從地區來說,人民幣升值使位于東部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到較大沖擊,不過,這種沖擊卻有利于中國的產業轉型和中國正在實施的西部大開發。如果中西部基礎設施和投資軟環境能夠及時改進,吸引東部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遷移,那么結果可能是內地和這些產業的雙贏。投資品行業也會受到一定的資金追捧,主要包括銀行、具有土地價值的房地產、園區開發等行業,具有資源價值的煤炭、有色金屬等行業。境外資金有可能通過投資這些行業中的公司所擁有的土地或房產來獲得升值收益,從而加大對這些投資品行業的投資,從而引發價格的上漲。另外,人民幣匯率升值將有助于中國國內消費的擴張,以及引導外資對華投資更多地從成本導向,即以中國為低成本加工地,轉向市場導向,即將中國作為最終銷售市場。外匯儲備并不是越多越好主持人:談到人民幣匯率,我們還不得不聯想到一個問題,這就是中國的外匯儲備問題。不僅引發了新一輪有關外匯儲備多少和利弊的討論,而且也促進了有關匯率體制和匯率政策進一步調整的討論。你們怎么看?張曙光:就外匯儲備的多少和利弊而論,應當具有一種全面和動態的觀點,切忌片面性和僵化。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度的問題,外匯儲備也不例外。就外匯儲備的來源及其增加的成本來看,我國外匯儲備的主要來源一是貨物貿易的順差,其中加工貿易出口占60%左右,二是資本流動的順差,其中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資。至于由此增加的能源環境負擔、造成的內外經濟失衡、增加的匯率升值壓力、導致的貨幣政策獨立性削弱和喪失等,是無法計算的,而我們得到的貿易利益和社會福利是很少的。從外匯儲備的結構和比例來看,我國目前的情況是比例均不合理,一是官方儲備過多,且不斷增加,民間儲備過少,且呈下降之勢;二是美元儲備過多,超過了60%,非美元儲備過少;三是流動性高的資產過多,收益率高的資產太少;四是存放在美國銀行的儲備過多,分散在其他國家銀行的儲備過少。從外匯儲備資產的使用來看,我國60%以上的外匯儲備用于投資美國國債,其收益率大致在3.5%左右,雖然比國內的投資收益率和銀行貸款收益率要高,但美國人將此戲稱為“傻瓜收益率”。當著投入和產出、商品循環和資金循環嚴重依賴于外部市場的時候,中國的經濟運行就處于高風險之中。這就是我們的現實。中國的外匯儲備到底多大規模為宜,據夏斌先生應對外債的儲備、應對進口需求的儲備和應對外資驟減的儲備等情況的分析,得到的結論是7000億美元。從理論上來講,這樣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實際上這么大的儲備也仍然存在著浪費。再考慮到上述的分析,我們認為,中國的外匯儲備不是少了,而是過多,其效應是弊大于利,禍大于福。[][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