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桑榆
人生在世,不曾挨罵者幾稀。泱泱大國,擅罵者眾,別說是有錯之人,即使他是個完人,也難保不遭飛來之罵。俗語云:“背后罵皇帝”,掌握一國臣民生殺大權的皇帝都免不了挨罵何況小民百姓乎?
挨罵雖是尋常事,即不能損毫毛,又不能傷皮肉,但人在挨罵時,精神上難免要不同程度地受到刺激,且要在表情上作出不同程度的反應。挨父母的罵,不論他們罵得有理無理,開口回罵者歷來罕聞。因為父母罵子女,一向被視為天經(jīng)地義,回罵父母乃屬大逆道。如果是挨那些既無血緣關系而且在地位和體力上不能對自己構成威脅者的罵,那就得看挨罵者的涵養(yǎng)如何了。挨罵者若是有“泰山崩于前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胸襟氣度,罵人者即使罵技再高,也無法得以施展。若是挨罵者是一旦見辱便拔劍而起的“匹夫”,一場罵人大賽便會立刻展開:文雅者唇槍舌劍,揭創(chuàng)剜疤,相互貶斥;粗俗者則穢語迭出,不僅對方家中所有活著的女性要遭辱罵,連已經(jīng)入土的列祖列宗也不得安寧。
但是,許多“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挨罵者,盡管血氣方剛,英勇善罵一旦挨了上司的罵恐怕都要變成沒嘴葫蘆。孔丘先生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大人者,官也。對于官,何止有君子職稱的人畏,小同百姓無不畏也。而畏的具體表現(xiàn)則是畢恭畢敬,俯首聽命,當然也包括俯首聽罵!有古訓云:“官打民不羞。”打都不羞,何況罵乎?因此不論上司罵得有理無理,都要俯首聽之。膽小者連大氣都不敢出,膽大者充其量也只敢低聲下氣地辯解兩句。無數(shù)英雄好漢到了此時,什么自尊,什么人格,什么抗爭的勇氣,統(tǒng)統(tǒng)在上司的罵聲中化為烏有!魯迅先生同情柔弱的小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柏楊先生批評其“缺乏敢說敢講的靈性”。此乃以偉人的氣魄要求蕓蕓眾生。孰不知小民得罪了官,就如同孩子惹惱了衣食父母,輕則扇耳光、打屁股,重則奪下飯碗,將其逐出家門,你不俯首聽命咋辦?
俯首聽罵,乃是出于無奈,且多數(shù)人如此,故不足為奇。奇就奇在有些人竟是聞罵則喜。此等人挨了上司的罵,燃鞭相慶,逢人便告均不足以表達其心頭之喜,他恨不得開一個新聞發(fā)布會,以宣傳這一天降殊榮。究其原因,乃是有些官惜罵如金,平時不輕易開罵,一旦開了金口,國罵省罵縣罵滔滔不絕,則是對該挨罵者表示關懷,表示愛護,恨其不成器,恨鐵不成鋼也。“知己仗義”一語,可以表示罵人與挨罵者之關系,“打是親,罵是愛”一語可以道破此罵之真意。挨罵者不論闖下啥禍,挨了這樣的罵,簡直如吉星高照,喜事臨門,不僅無霉可倒,而且升官有望,因為他已被掌握他命運者視為心腹啦。挨了這樣的罵,怎不令那些做夢都在邀寵的人受寵若驚,欣喜若狂!
當然,也有極少數(shù)人在挨上司的罵時,不僅敢怒,而且敢言。他們不是無欲無求的淡泊之人,便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將災禍置之度外的有血性之人,所以才敢于“上若犯我,我必犯上”。清末權臣李鴻章先生對他的部下一動怒,便“操你媽”三字經(jīng)不離口,且“操”來“操”去,如入無人之境,沒誰敢以“操”謝之。不料有一次,一位知府大人聞“操”之后,竟肅然起坐,對曰:“回中堂,卑職不敢操大人的媽。”李先生當時驚成啥樣,氣成啥樣,史無記載。這種令人回腸蕩氣的故事畢竟少而又少而且“犯上”者的結局大多不妙,就拿那位知府大人而言,別說烏紗,恐怕尊頭能保得住,就算萬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