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安徽茶業遭遇危機 亟須“以葉興業”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9日 08:46 中國經濟時報

  ■地方產業聚焦■本報記者耿延軍

  安徽是我國重要產茶區,該省目前有25個縣(市)產茶,“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門紅茶”、“霍山黃芽”、“屯溪綠茶”等名茶蜚聲海內外。其中“祁門紅茶”和“屯溪綠茶”堪稱茶中國粹。“祁紅”為世界紅茶之珍品,已有百年歷史,與印度的“大吉嶺”、斯里蘭卡的“烏伐”一起被譽為世界三大高香茶。以“高香”、“
味醇”、“形美”、“色艷”四絕馳名于世。

  然而,在“中國茶都”的國字號桂冠落在了僅有“龍井”與“碧螺春”的杭州頭上時,說安徽人心如止水是不可能的,這是中國茶業史上一項不二殊榮。花團錦簇的安徽茶業終沒能爭得花魁。

  品牌被嚴重透支

  合肥市場上正掀起“毛峰”大戰。近日,記者走訪合肥幾個茶葉市場,發現“黃山毛峰”出現的頻率異常之高。大賣場標的是“黃山毛峰”,路邊店標的也是“黃山毛峰”,所有的茶葉店都有正宗“黃山毛峰”在出售,難以想象“黃山毛峰”能有多大的產量。

  黃山毛峰是安徽茶葉品牌弱化的典型,大戰背后凸顯的是安徽茶業的軟肋。“黃山毛峰”聲名遠播,于是黃山地區大大小小40多家企業都生產“黃山毛峰”,外省也攀龍附鳳生產出“黃山毛峰”以求“利益均沾”。據安徽茶葉商會會長徐學東介紹,現在安徽市場上60%的“黃山毛峰”來自外地。“黃山毛峰”的品牌被不斷弱化,最后淪為茶葉品種的泛稱。沸沸揚揚的郎溪十字鋪茶坊制假事件,正是安徽茶業泛品牌化的惡果。

  不僅是“黃山毛峰”,安徽的名茶品牌均被嚴重透支。市場上毛峰泛濫,瓜片橫流,一起“剝削”安徽歷史名茶。一些名茶原產地的茶葉協會熟視無睹,竟還打著積累發展資金的旗號收取“

商標使用費”。來歷不明的茶葉繳納了“規費”后,立即“黃袍加身”變為歷史名茶,“李逵”與“李鬼”和平共處相安無事,原產地概念被泛化也就不足為奇了。無論吸取資金的命題是真是假,單純的資金吸附發展茶產業,這是缺乏企業品牌結合歷史品牌戰略的安徽茶業的悲哀。

  歷史品牌需要的是原產地保護,而目前安徽茶葉品牌尚處于朦朧期,在商標的使用和對外宣傳上,尚未走出突出產品弱化品牌的誤區。

  產業集約化程度較低

  安徽現有茶園160萬畝,年產茶葉5萬噸,從事茶葉生產的茶農500多萬人,戶均不足1畝。徐學東說,安徽茶業產業集約化程度低,“公司加農戶”是安徽茶產業的一種主要生產模式,茶葉生產主要以茶農自發為主,土地資源分割,科學技術和生產條件難以得到提高和改善,幾百萬茶農根本不可能統一加工工藝,也不可能形成一套“從田間到茶坊”的品質監控體系。其結果是同一產區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優質產品無法集中,形成不了規模效益,與之相關聯的企業抗干擾抗風險能力隨之削弱,更無力提煉品牌和體現

競爭力。一個訂單,往往需要眾多的茶農來供貨,只要其中某家出現質量問題,就可能株連到整批茶葉以至徽茶“九族”。央視曝光郎溪“問題茶”后,外省茶商乘機大做文章,國人談安徽茶色變,安徽茶被不分青紅皂白地全部下架,安徽茶業遭遇到空前危機。

  如何避免“問題茶”的再次出現?緣圓緣工貿、白馬尖精制茶廠副總經理程靜對記者說,這其實就是誰對茶葉的品質負責任的問題。只有摒棄分散經營,建立真正意義上的茶葉生產企業,樹立業內公認的行業標準,實施全程質量控制,以求生產標準化,加工規范化,包裝標識化,營銷品牌化,才能在安全的基礎上追求高品質、高檔次。而目前一家一戶式生產或兩三個人一臺小機器支撐起來的小作坊是無法實現上述目標的。

  市場競爭的主體是企業,作為產茶大省的安徽,需要強勢龍頭企業來參與、帶動、輻射,在這方面,安徽有著明顯的缺陷。龍頭企業擁有的標準化品質控制體系是徽茶崛起急需的一環。在安徽祁門縣,生產“祁紅”的企業曾經多達13家,各種牌子的“祁紅”標準不一,魚龍混雜,沒有一個權威的標準得到一致認可,“祁紅”廠家對各自的標準尚互不承認,外人更是莫衷一是。“窩里斗”的最終結果是誰也沒從競爭中勝出,而“祁紅”作為世界三大高香茶卻日薄西山,成了風中殘燭,其銷量跌至只占世界紅茶銷量的1%,與印度紅茶和斯里蘭卡紅茶的旺銷之勢呈天壤之別。“祁紅”的衰落是安徽茶業的前車之鑒,沒有龍頭企業的安徽茶產業最終失去的是核心競爭力。

  茶業是安徽省重要的農業支柱產業。對一些山區縣來說,茶業興則全縣興。茶業走品牌整合、產業化、集約化之路是必然。在這方面,安徽茶業更多的似乎是各自為戰,僅有“茶葉”難成“茶業”,讓歷史品牌老樹生花需要順應市場經濟的大勢,否則歷史品牌面臨的也只能是現實的殘酷。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